羊君 发表于 2017-10-2 12:22:33

故都的秋

    文\茂名石化 余朋朋

    时维九月,立秋也已有些日子了,然在茂名这个南方城市里夏日的余威仍未尽,虽不似之前几个月那般的酷热,可是只消出门走上一遭,仍旧会满身大汗,几日前打电话回家,在我的家乡那边现在已普遍穿长袖长褂了,尤其是在晚上出门的时候。

    学生时期学过一篇郁达夫的赞美北国之秋的文章,叫做《故都的秋》,里面开头一句便写道: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在我的家乡,一个美丽的不知名的北方小城,它的秋也有着同样之美,它没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没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西湖美景,也没有奇山怪石的秀丽风光,但它的景色却也鬼斧神工地变幻着自己独有的美,让人魂牵梦萦。

    家乡的秋,是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的,即便流传千古的美诗放在她面前,也格外显得苍白无力——可谓“妙笔难书、丹青难绘”。

    看,那一顷顷红绸飞舞的玉米,整齐划一地排列着,如英姿飒爽的女兵,昂首挺胸,等待着人民的检阅。风为乐手,轻轻弹奏,那一亩亩大豆摇动金玲,合奏起秋之高歌。波涛汹涌的水稻泛着金色的浪花,涟漪和波纹扩散在广袤的大地上,随风远去。散落在大地上洁白的花,便是那一块块炸雷吐艳的银棉了,和“知子莫若父”的道理一样,只民莫若棉:它知道秋之后便是寒冬,汲取数月日月精华终成正果的它,没有孤芳自赏,而是将自己独有的暖无私地送给了农民;首先,洁白的棉花可以做成过冬的棉被、棉衣、棉帽、棉鞋和棉袜;枝干成为了柴火,农民用以燃烧来煮熟幸福的饭菜;留足来年之用的种子亦可榨出棉油,倒在铁灯器皿里,安上一根棉线,点燃,可在用电高峰时突然停电时驱逐屋子里夜时的黑暗,尤其在冬季的时候,望着那黄色细长的灯芯,心里总是暖融融的,比起白炽灯来那光亮显得更加温馨;棉子榨油时外壳挤压形成的棉饼,对于牛羊来说,是一道大荤,美味且营养。只此温情,妙笔怎书,丹青何绘?

    风和霜,一点点地萧瑟着大地:不觉中枯黄了往日的葱郁,消逝了曾经的虫鸣。自古逢秋悲寂寥,秋的真善美,被其衰老的面庞深深掩盖。

    秋是智慧而慈爱的,它用一种最和缓的方式,将整个绿色生命和灿烂淋漓尽致的展示,即便到了最终要拜别这个世界的时刻,也不带着一丝痛苦和遗憾。是秋避免了经不起冰冻的它们忍受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天的残酷摧残。“一场秋雨一场寒”,每一场秋雨也是一种充满爱意的提示,它叫人知道天在变冷,却总是舒缓的——从来不给人以措手不及。这无声的大爱,孰又能执笔以书,或绘之以色?

    故乡的秋,每每总能给人以无尽的怀念。

煤缘 发表于 2017-10-4 08:42:04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羊君 发表于 2017-10-4 09:48:23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对专页的给力支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都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