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一条充满爱的艰辛之路
文/广东韶关石油分公司 杨红车子盘绕在山间颠簸的公路上,我们一车人昏昏欲睡。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才终于抵达了翁源县地段。
在反复的发过很多次定位,认真地观看路边的指标后,我们才拐进了一条羊肠小道。顺着指示牌上“中洞村委会,中石化广东韶关公司扶贫点”的标志前行。
翁源县属于广东韶关市最偏远、也是发展最落后的县城之一,这里贫困人口多,村庄分散,对从没有踏足过的我们来说,寻找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和市环保局的扶贫人员,组成了一支近30人的扶贫队伍,在韶关石油党委书记潘书记的带领下,到这里开展扶贫及中秋慰问工作。
一下车,大家都顾不上休息,在听取了村支书的汇报之后,就兵分几队,纷纷提着月饼、大米等慰问品,到中洞村几个村小组的贫困户家中慰问。
跟大家带队的是年过半百的“邓科”,这个曾做过财务主任的“大才子”,如今已是在扶贫村工作的第四个年头了,因为成绩显著,他还曾被评为市里及省公司的扶贫先进个人。至于说是“才子”,则是因为,邓科做的诗在整个省公司、韶关市都很有名,他还是韶关市诗歌协会的会员。
但相比起来,他最突出的,还是扶贫工作,在当地深得民心。
一路上,看见邓科进村,村民都热情地用客家话和他打着招呼。中洞村有好几个村小组,都分散在四周,最远的,相隔有一两公里,邓科时常就在几个村之间走来自去。
“难怪邓科那么苗条,肯定就是这么锻炼出来的啦”经理办的小杨,对着身材瘦弱的邓科打趣道。
邓科说,这几个村子里的每一条路、每一户人家,他基本都走过。一开始,因为本地方言太难懂,不会客家话的他,只能努力尝试去跟村民沟通,慢慢的,就会了不少的客家话。
村里的年轻人很少,留守在村庄里的,都是一些孤寡老人。有的整个村里,都不到50人,这些人有的人因为儿子在外打工赚到了钱,帮他们新建了房子,靠着儿子的挤济,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但是很多老人,不仅年老体衰,疾病缠身或者身体残疾,又或者无子无女,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住房都没有,生活过得非常的可怜。
我们去慰问的第一家,就是这样一户老人。非常低矮破旧、狭窄的房子里,就一间房和一个很小的厨房,房中除了一张简陋的床和一些破旧的生活用品之外,其余几乎什么都没有了。阿婆眼睛瞎了,看不见我们这些人,阿叔没有穿鞋子,一双脚上缠满了纱布,还涂满了紫色的药水,背上也贴着几片膏药。老两口接过潘书记送过的月饼和大米,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反复地握着潘书记的手,用难懂的客家话说着感谢的话。
接下来,我们又继续在三个村庄,共走了十来家的贫困户。这些家庭,真是一个比一个贫穷。其中有一个十多岁的男孩,一个人瘫痪在屋门口,家里的大人外出干活去了,房子里发出一股霉臭的味道,东西摆放得极其凌乱,中午吃过的饭菜就敞开在饭桌上。这个男孩不仅瘫痪,还不能说话,无法与人正常的交流。歪坐在一张大木椅上,小小的身子瘦弱得像一个风一吹就倒的小树苗。因为家里没有人回来,村长便帮代领了月饼和大米,大伙心事重重地走了出来。
“村子里每做一件事,包括修建一个厕所,都需要请示费用,还需要认真做好每个村民的思想工作。要获得全部村民的支持与认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比如前一阵在村庄里安装路灯,就遭到了很多村民的反对,他们认为修路灯占用了他们的田地”邓科无奈地说道。
公司和挂点的政府单位,近几年不断加大对扶贫村的费用投入,帮他们购置了鸡苗、猪苗、兔苗等,希望他们可以勤劳致富,但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和认可,很多村民甚至将发的猪苗都吃掉了。经过扶贫人员反复的思想教育,大家的观念慢慢改变了不少,不少有劳动能力的留守村民,主动养殖、种树,到了年底还能给大伙儿分上不少的土猪肉。
村庄里条件有限,经过一轮的慰问,转眼就已接近中午一点了。大家集中在村委会的办公室里,排着队打饭,然后每人就那么端着一碗饭,站在树底下吃了起来。大家纷纷打趣这顿站着吃的午餐,一定也是一顿最难忘的午餐。看过那么多贫困村民的生活之后,大家纷纷觉得眼前有肉有菜的饭,是无上的美味,也倍加珍惜。
吃过午饭后,大家就打道回府了。驻村扶贫的邓科,依依不舍地挥手送走了大家,然后,又转身回到了村子里。
眼下,他手头上有几件比较紧急的工作:在村委会建公共厕所、帮那几个没房住的老人盖楼房,还有路灯修建工作,要赶快收尾…… 欢迎老师阅读!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赵老师辛苦了! 问好赵老师!
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对专页的一贯支持!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向敬业的白老师学习!回 4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四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