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的历程》有感
文\怀化石油唐旭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学做了概括描述和美学的把握。
本书中,作者从粗犷的远古图腾感受“龙飞凤舞”的艺术之美,从殷周青铜器上感受“狞厉之美”。由先秦的“儒道互补”精神、魏晋风度。宋元山水绘画、诗词审美,直到明清小说戏曲的浪漫伤感。一一为读者阐释美学的发展历程。
不同时代的审美载体不同,在远古图腾时代,美学的产生依附于巫术和宗教,传统的歌舞大都是为了巫术服务的,而钟鼎上面的图案则是一种凌驾于人之上的神话传说而产生的,它出现在君主制建立之后,因“君权神授”而始。在早期,青铜饕餮和文字符号都具有神圣的含义,和美学关系不大。
到了先秦时期,它以氏族公社基本结构解体为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急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在这一时期所贯穿的美学观是理性主义。并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的三个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把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段时期的美学着眼点更多的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北中国的审美正从方方面面摆脱巫术和宗教的束缚,但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又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的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这一时期在南中国美学呈现出浪漫的审美感受,最突出的表现是屈原的作品。他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处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巫术文化体系。
从西汉到东汉,经历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的严重变革,以儒学为标志,以历史经验为内容的先秦理性精神也日渐濡染侵入文学领域和人们的观念,逐渐南北文化混同合作。这一时期表现出运动、气势、古拙的艺术风格。
汉代的美学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为实,计白为墨之类的规律,它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几乎不留白,给人以“笨拙”之感,然而却又予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的所不能代替的丰满朴实的意境,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它不华丽却单纯,它 不细部而洗练。它由于不以自身形象为自足目的,就反而显得开放而不封闭,粗犷的气势下又带有非写实的浪漫意味。
魏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繁琐、迂腐、荒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经学,在时代动荡变革的冲击下垮台。这一时期出现“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念。文的自觉是它的新的形式。魏晋时期分别创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一种是超然事外,平淡冲和,一种是忧愤无端、慷慨之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异,魏、唐、宋在审美方面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形式,宋以现实胜,魏强调理想,唐是二者的结合。
盛唐时期,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篇章,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这一时期,盛唐艺术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束缚,毫无规范可循,一切冲口而出,随意创作却美妙奇异、层出不穷、不可思议,可谓浪漫主义的巅峰。
不同时代,因政治、经济、文化不同,在美学形式上也 表现出各自的差异,但在审美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由不自觉的人类生产生活,到依附巫术宗教而存在的美学,渐渐走向美的自觉时代,为美而美,将美学独立于生产生活之外,纯粹意识形态之上的东西。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赵老师太给力了! 祝赵老师周未愉快!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对专页的支持! 白老师给力!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一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