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68 发表于 2017-10-17 01:56:30

七律·咏竹

首页/每日好诗
七律·咏竹
作者: 子瑜 2016年12月02日


翠袖芊姿入彩笺,深丛玉立影翩翩。
虚心总有高情涌,直节无需顺眼怜。
声破轩窗惊晓梦,根盘陌野沐朝烟。
幽篁浅坐聆风雨,一管箫音上九天。



点评
竹与松、梅从来被视为“岁寒三友”,其又与梅、兰、菊一起,有“四君子”之称。“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在竹的身上,寄寓了传统士人无数美好的想象,所以,古人便有“何可一日无此君”的痴迷,亦曾盛传胸有成竹的感悟,甚至“衙斋卧听萧萧竹”,也会令人产生“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幻觉。

毫不夸张地说,历来咏竹诗文可谓车载斗量,想要从无数名作中脱颖而出,实在有些困难。不是说这首《咏竹》具有超出前人的风采,甚至其还存在些许语言上的不足,如“芊姿”“陌野”“浅坐”,以及“顺眼怜”之类的构词,就不太自然,但从其扣题的紧密,格律的中规中矩和作法的常中求变而言,还是颇有值得称道之处的。

题为《咏竹》,首句“翠袖芊姿入彩笺”,就定下了其题画诗的功能属性。为什么要题画?题画时题什么?清代方薰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此乃就画之主题而言。若是自题,多系咏题材,谈艺术,或咏志,或描摹画面意境;若是他题,无外乎增加咏作画者之画才、高情与交谊。至于诗书画“三绝”,既是雅谈,又是前代文人追求的艺术境界,跟谈论本诗无关。观此诗,似就题材发之,既咏画面,又抒发了一种人生情趣。

先看首联,起笔点明画上之竹,并描摹竹影轻摇的画境。颔联以转为承,赞美竹之虚心、直节,此亦前人说过的话头。在借古人之意抒发一通感慨之后,目光又聚焦到画幅之上:颈联以承为转,上句就室内而言,下句就室外而言,前者闻竹声而惊晓梦,从听觉摹写其龙吟细细之声,后者沐朝烟而望竹影,从视角写其凤尾森森之貌。尾联点睛,画中之人“千呼万唤始出来”,他独坐幽篁里,箫声振林樾,俨然高士潇洒出尘。

读罢全诗,仿佛见得竹影轻摇,听得幽人弄箫,窗前野外,有尺幅千里之感。至于此系自咏画作乎?为他人题咏乎?画中人为人乎?为己乎?似乎都不重要了。



特邀点评:莫真宝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曹宇翔 耿占春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莫真宝谭五昌 唐翰存唐诗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杨克 杨庆祥 杨墅 余怒 臧棣 张清华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屈联西 发表于 2017-10-17 18:47:11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ZX68 发表于 2017-10-18 07:05:00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律·咏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