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X68 发表于 2017-10-17 02:05:09

霜降之后,或更远

首页/每日好诗
霜降之后,或更远
作者: 陈鱼观 2016年11月15日


1

留在这里的人等待葬给冬天
为一枚针插入土地,刺破深夜
回首处,你瘦成一条河
上游有树叶飘来,纹理清晰
灿若晨霞,宋词的韵脚,
岸边有女子踏歌,我不敢断定她的来历
歌声切入我的乡音
比霜降更远,去唐朝
白发宫女缝制征衣,情愫流落民间
路那头笛声悠扬,日色西沉,秋风西来……
我浑然不觉,决定给你写信
第三座桥下,有一句错乱的语法

2
我不曾谈论可憎或可恨的倾诉,
老去的一切从身上剥落,
寄居在一段黄昏的夹缝中。
太阳褪尽羽毛,期盼更加空洞,
我必须靠近,学会在土地上画出低沉的弧线,
将剑刺进胸膛,在黑夜之前
掏出一颗心,用力地捶打、磨砺……
近乎自虐的压榨,剔除不合时宜的个性。
或接受奴役,时间的棱角渐渐分明,
我感到惧怕,坚硬词语挑衅着恩重如山的弟兄,
喉咙干涩,无法表达一个完整的黎明
转身时,碰见失散的女人
彼此疯狂的拥抱、抚摸——
付出持久的嘴唇。霜降之后
甚至更远,听雨日子所能做到的
只是耗去更多的热情。
夜已停滞,母亲缝补着磨平的衣裳,
熟悉的针挑出默默灯花,从更远处传来的
婴孩的哭声,让我不禁回想,
这一天是谁打开紧闭的门?
点评
读完全诗,我完全相信这是一位相当不错的好诗人,你可以问他你到底想说出什么?或者你的意思到底是什么?等等,但对于一首完全自足自在呈现的诗歌,这些所谓的问题,都不成为问题了,因为你只要潜心阅读,沉浸在诗歌中,所有的感受就足以使你感受丰富和满足,若以一个鲜明或者清晰的理念道理来突出,诗歌就反而显得不够上乘了。
诗歌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文学样态,这首诗歌最大的优点其实在我看来,就是他的语言,正如他开篇写的“霜降之后,留在这里的人都在等待/葬给冬天,为一枚针插入土地。”以及“岸边有女子踏歌,我不敢断定她的来历/歌声切入我的乡音/比霜降更远,去唐朝....”秋天冬天,宋词唐朝的来回跳荡,你只要跟着作者的这些诗句上下跳荡的去感受即可了,如果你停下来纠结到底什么是这一根针?以及纠结他这样的语句:“第三座桥下,有我一句错乱的语法。”那你就会被意义所误导,这样也就慢慢的会离开了诗歌的本真享受了。

这首诗歌由两段落组成,若硬要谈点缺点,就是第二段落渐渐有些落入了实处,若可能,完全可以用作者擅长的空灵又切入惊讶的词语加与更微妙的表达,因为我相信,这首诗歌完全有这个能力做到。因为第一个段落,他已经完全充分的显示了他的这个本领了。

特邀点评:梁晓明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曹宇翔 耿占春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莫真宝谭五昌 唐翰存唐诗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杨克 杨庆祥 杨墅 余怒 臧棣 张清华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霜降之后,或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