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芦花
首页/每日好诗临江仙.芦花
作者: 张惠中 2016年10月28日
禾草森森连水岸,花开无色无香。西来爽气送微凉。一天秋瑟瑟,四野雪茫茫。
梦里风光何处是,前程随意行藏。苍头凝露更飞霜,偶来沙渚上,还筑水云乡。
点评
芦花是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分布,生长于江河岸边、浅水滩上,夏末开花,深秋采收。早些年在江南地区,专门有手艺人制作芦花鞋,冬季可以取暖御寒。人们见到芦花开、芦花黄、芦花飞,便知道时节正渐次由夏入冬。
同样是秋季来临的信号,与菊花、桂花相比,芦花算是俗花,但芦花入诗却是历史悠久,《诗经》里的蒹葭便是此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是何等的迷离,何等的深情,何等的沧桑!
《临江仙·芦花》也是一篇感时寄怀之作。临江仙本是唐代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跟‘江'没啥关系,但是最有名的的‘临江仙'是明代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而历代名作如苏轼的‘夜归临皋”、秦观的‘千里潇湘挼蓝浦'、陈与义的'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等,都写到江河流水。这篇写水边芦花的词,也用临江仙词牌,可能是作者下意识的选择。
‘草森森连水岸,花开无色无香。'人们通常说水无色、花无香,此处更进一层,花既无色也无香。芦花没有香味,初开灰白,入秋浅黄,没有鲜艳的的色彩,与水连成一片,水、天、芦花一色,也就近乎无色了。
‘西来爽气送微凉。一天秋瑟瑟,四野雪茫茫。'这句很平淡不出彩,但告诉我们,作者是站在雪地里观赏芦花的,这是芦花残存枝头的最后时光了。
‘梦里风光何处是,前程随意行藏。'行藏,指出处或行止。《论语·述而》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意思是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大凡古今读书人都讲究个出处行藏,要在仕隐进退之间做抉择。宋代有个不大出名的词人侯蒙,有首《临江仙》,首句就是'未遇行藏谁肯信'——一直没有机会出去做官,说起来都没人想信。
《临江仙·芦花》的作者或许人过中年,或许阅尽世事,因此看透人生、看淡功名,至于前程何往、行藏何择都顺乎自然听从天意了。
‘苍头凝露更飞霜'。苍头,这里意思是头发花白。这句词是直接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化过来的,露水挂在花白头发上,凝结成霜,头顶尽白,平添了许多年岁。
‘偶来沙渚上,还筑水云乡。'水云乡,水气弥漫、景色清幽的地方,多用来指隐者栖居之地。雪后词人偶尔来到芦花摇曳的水边,只见一派苍茫令人神思飞扬,顿时产生一个念想:要像隐者一样卜居水边,与蒹葭为邻,与鸥鹭为盟。
旧体诗词赋在当代为何还有众多作者,为何还有生命力?除了可以用典、炼句、讲究韵与律,抑扬顿挫、辞约而义丰,更主要因为某些感觉、某些情怀只能用这些文体才能得到最恰当的表达。《临江仙·芦花》里都是寻常能见的意象,也没有涵义深邃或状写入骨的金句,但上下两阕营造出来的氛围,整体意境,已充分传达出作者临江看到芦花那一刻,对摆脱尘俗羁绊融入自然获得身心自由的向往。
特邀点评:顾建平
“每日好诗”点评专家名录
陈先发 曹宇翔 耿占春 顾建平 洪烛 霍俊明 简明 雷武铃 冷霜 李少君 刘向东 梁晓明 卢辉 罗振亚 莫真宝谭五昌 唐翰存唐诗汪剑钊 王久辛 王士强 西渡 杨克 杨庆祥 杨墅 余怒 臧棣 张清华等。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每日好诗栏目主持:孤城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