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7-10-24 10:58:12

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

   文\十建设有限公司翟巍巍

    “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是西方的一句谚语,杨绛先生在她的《将饮茶》一书中写道,在动荡的十年间,虽然经历过众多的“摧残”和“折磨”,但是在其中感受到的“同情和友情”,成为“那一朵乌云的银边”。初读时,疑惑于杨先生是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把乌云之后的暴风骤雨变成笔下的涓涓细流,甚至是带有一丝丝狡黠的笑意和温柔,细细读来,先生的正值、宽厚和乐观,让我读之落泪,很多疑问在书中也找到了答案。

    《将饮茶》是在继《我们仨》之后,我读到的杨绛先生的第二本书,书名来源于开篇的《孟婆茶》一书,杨先生自认为这篇文章是“胡思乱想”,初读来也觉得如梦如幻,再读仿佛窥到了一点门径,三读才看到杨先生一生清心自守的坦荡。在远离“红尘世界”西去的路上,在众人都要追忆自己的一生,放不下名利时,只有先生了无牵挂,笑道:“喝一杯清茶,不都化了吗”?这算是“处世若大梦”的现代版本吧?在先生写下这篇文章时,她的爱人和女儿已经离她远去,又有多少人可以像杨先生这样不忘初心,坦然的面对生命终结?

    追忆长辈在这本书中占了很大篇幅,也是在这本书中,我第一次知道了杨绛先生的三姑姑,竟然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纪念刘和珍君》中,开除刘和珍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杨荫榆。我特意去查了相关史料,杨荫榆因为鲁迅的文章出名,杨先生感慨道“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也鲜少有人知道她是在苏州被日沦陷期间,因为日语流利,保护四邻而拒绝参加维持会,被日军射杀在河水中去世的。读书时,我的研究方向是民国时的社会赈济,课余经常以泡图书馆读史料为乐,民国时期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时代,这时不仅有社会制度的变革、有中西文化和思潮的碰撞、还有抗日民族战争的惨烈,而这个时期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往往令人称奇。杨先生用细腻的文笔,描述了杨荫榆女士“坎坷别扭的一辈子”,其中不多的几丝快乐的“银边”,在乌云重压之下,是那么的微小。

    杨先生对父亲的回忆充满了温情,语言朴实却能让人读出浓浓的思念和悲凉。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杨先生的母亲在战乱中病危,这家人,原本是“打算守着病人同归于尽”的。最终因无法割舍身边的两个女儿,父亲带她们到别处逃生,却无法带走妻子的棺木,只得“在荒野里失声恸哭,又在棺木上、瓦上、砖上、周围的树木上、地下的砖头石块上——凡是可以写字的地方写满自己的名字”,唯恐“找不回来”,后来把孩子安顿好之后,父亲化装返回去运回了妻子的棺木。这些历史距离我们的安定生活已经非常遥远,可能我们也很难理解其中的沧桑,但是读着这些文字,好像看到了一个失去了爱人的中年人,仓皇逃命的狼狈和悲怆,为这一家人的温情而感动的同时,也倍加珍视自己拥有的幸福,更庆幸父母健康安在,让我有家可归。

    杨先生平和的心态,与原生家庭的教育密切相关,在书中有几处先生对母亲的描写,她自己善良、体贴,要求家里的孩子们善待姑母,“勿要刻薄”,而父亲对孩子们的教育秉持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他自身的正义、谦逊、勤奋给孩子们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在乌云压顶的时候,杨先生还能秉持乐观的心态,捕捉到云层缝隙的一丝光亮:在被罚去打扫厕所时,忘不了一个并不熟悉的年轻人对她做了个“富有同情的鬼脸”;在被剃了“阴阳头”之后,还能自己变一顶假发;在听报告时,“只一念淘气”,把“大跃进”写成了“大妖精”,还因此受到严厉的批评……。

    《将饮茶》一书以《隐身衣》代后序,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尤其是一句“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好白菜”,只有心中无所求的人,才能真正做自己,即使是萝卜白菜也坦然。为了摆脱羁束,还可以披一件“隐身衣”,“这种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既不怕别人无视,而且“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颇有一种大隐隐于世的通透。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心境,杨先生才会感慨乌云不能永远占领天空,停在记忆里不易磨灭的,“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煤缘 发表于 2017-10-25 08:09:35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煤缘 发表于 2017-10-25 08:09:43

赵老师太给力了!

煤缘 发表于 2017-10-25 08:10:03

问好赵老师!

羊君 发表于 2017-10-25 19:43:44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三快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