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垟馄饨
文\浙江温州石油分公司 林晓彬我的老家,叫高垟,一个小村庄。
村的东边,有一条河,叫白浦河,横贯南北,傍村而过。估计没几个人知道,这条河是有名字的,或许根本也没人在意,它是不是有名字,只需要知道它是来往乐清柳市的交通要道就够了,我也只是偶然在地图上看到后,才知道,原来它是有名字的。村的后面,有一座山,叫雄鸡山。据说从某一个角度看的时候,山的形状就像一只雄鸡,不过我却一直没能看出那只雄鸡的形状来。村的西面、南面,是一大片庄稼地,我也曾在那片庄稼地里,插过秧、割过稻,留下过一些童年的乐趣。农忙时节,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或者满眼被金黄的稻浪铺满,很是壮观。姐夫说,以后他的孩子,暑假其他地方也不要去了,来高垟田里玩玩就好了。
这么一个靠山临水又被稻田环绕的村庄,自然是地灵人杰的。我的初中老师和我讲,他们很喜欢高垟的学生,因为那里的学生聪明。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文脉自有相承,高垟人会读书是有渊源的。这里,曾经文人辈出,是乐清耕读文化的代表,鼎盛时期还曾以“高垟林氏,乐邑望族”著称。可惜时至今日,林家老宅前旌旗飘扬的盛景,也只成了几个老掌故闲暇时的谈资,已经没多少人能感受当年老祖宗的荣耀了。正如一个同为林姓后人的同学所说,看完《高垟林氏先祖遗闻旧事》一文,也就只听过林大椿了。听这话,不免得让人心生一种淡淡的忧伤,曾经那么一片读书盛景,居然就这么成为了历史。
这么多年也就出过一个清华,或许也是从一个侧面印证读书确实是没落了,不过有一样东西倒没跟着一起没落,那就是高垟馄饨。“白石卵卵,高垟馄饨,柳市五金,翁垟矿灯”,这段不知从何时开始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正说明了高垟馄饨的名气由来已久,而且确实不小。很遗憾,我是无法考证高阳馄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了,据说当时易如公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毕业后到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任教,曾介绍了村里的几个人去承包食堂,当时他们在学校就卖过馄饨,这也已经是一百年前的事了。既然能够作为一个村庄绝大多数人赖以生计的基础,并且成为一个地方小吃的代表,总是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沉淀与积累,才慢慢地被人所接受,高垟馄饨也不例外。
记得当初自己来到温州后,听说“长人馄饨”很有名,就特地去了一次。当馄饨上来后,我愣了一下,这不就是高垟馄饨吗?后来经过了解,“长人馄饨”的创始人陈立标先生是乐清人,可惜在之后这么多年,我都没去证实陈立标先生与高垟是否有渊源,只是在想“长人馄饨”既然源自乐清,总有可能是学艺于高垟吧。不过前两天,与贤乾伯闲聊起高垟馄饨的往事时,我随口提了一句,“温州有个‘长人馄饨’很有名,就是不知道创始人陈立标是哪里人?”没想到,贤乾伯接上就说:“立标不就是住高垟的啊!他姓陈,本来是山根人,但家就一直住在高垟的。”没想到一直困扰我的“长人馄饨”与“高垟馄饨”的关系,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解决了。以前自己经常和别人开玩笑,说温州人喜欢吃馄饨,可能和当初有一大帮高垟人在这里卖馄饨有关,这下还真的证实了有那么一回事。
现在,在翁垟,甚至是在乐清,很多馄饨店就直接叫做“高垟馄饨”,也算是给后读书时代的高垟长了脸。前几天回了趟老家,到的时候已经晚上十点多了,就去阿锋店里吃馄饨。一进店里,里面居然坐满了人。我对阿锋公说:“哇,今天人怎么这么多?”阿锋公边下馄饨边回答我说:“最近天天人这么多!”阿锋公烧馄饨也是祖传的手艺,大概八几年的时候,他的父亲赞福公还曾上过电视。记得当时,村里就像炸开了锅,“赞福公上电视了,赞福公上电视了!”大家都在奔走相告。就算到了现在,谁要是能上电视露个脸,估计也能引起全村轰动,更何况在当时,村也没两台电视,也没人搞得懂电视是怎么回事,这时居然有人上了电视,当然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原来,那天赞福公在江心屿卖馄饨,估计是他的叫卖声比较特别,把记者给吸引了过来。赞福公就对着镜头夸了起来,后来“高垟馄饨,味道好些好”在电视里播了出来。我没看到那天的电视,据说是电视画面出现赞福公之前,先是他的声音,“吃馄饨……吃高垟馄饨……”,看来,赞福公无形之中还给高垟馄饨做了广告。
吃完回家的时候,对老爸说:“阿锋最近生意很好啊。”老爸的回答倒是让我吃了一惊,他说:“听说很多虹桥、乐清的人特地赶过来吃。”这么晚了还有兴趣这么大老远地跑一趟,这些慕名而来的食客总不会都是“饭吃啊冇事干”的人,看来高垟馄饨的名气还真不吹的,确实有它的特点在。这个特点,或许在于一个“烫”字。
烧馄饨,在老家是被叫做“烫馄饨”的,也就是说馄饨是一烫就熟的,所以不能用煮这个字,一煮就会糊。馄饨用烫,因为皮薄,容易熟。有句老话叫“脸薄得像馄饨皮一样”,也是形容馄饨皮是薄得不能再薄了。一张张馄饨皮,打得薄薄的,拎起来看,还有点透明的感觉。以前馄饨皮,是手工打的,怎么能够薄到那个程度,我到现在都觉得很奇怪,完全是一门技术活。不过可惜,当初没仔细看别人怎么打馄饨皮,就知道村里头福兴公两兄弟打得最好,是祖传的手艺。因为皮薄,皮和肉馅就容易粘到一块,不怕散。包好后,一排十个,整齐地摆在馄饨格上,鲜红的肉馅隐约可见,还确实有点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估计这也是馄饨叫“朵”的来由,包好的馄饨像花,烫熟馄饨散开也像花。烫馄饨时,也有讲究,馄饨不能一朵一朵的放,也不能图方便随手一扔,而是一手抓五朵,两手刚好十朵,举过肩膀的时候,双手用力,迅速炸进窝里。据说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十朵一起下锅,就会一块熟;二是这么一用力,馄饨接触到水面之后,由于碰撞,馄饨皮就会散开,形状才会好看。别看小小一碗馄饨,里头的学问也不少。
老爸说,馄饨汤鲜不鲜,不靠味精调,全看烫肉好不好。一碗正宗的高垟馄饨,烫肉是必不可少的。馄饨出锅后,刮上两调羹事先剁好的肉末放进铜勺,然后将铜勺放到开水锅里,用筷子迅速顺时针搅动肉末,大概一分钟后,肉末被烫成白色,就表示熟了,连汤一起倒到碗里。现场这么烫一勺,就是为了保持猪肉最大的鲜味,而且就留在那么一勺热水中,自然是鲜无可比了。另外,紫菜、菠菜、榨菜也是必不可少的。紫菜是海边的特色,开水一泡就好,方便,关键是带着淡淡的海鲜味。菠菜容易熟,一整株放进烧开的水中,连根都不除,稍微烫上几下就好,连根吃,带点甜味,还富含营养。最后再撒上一些蛋皮,前后不过四五分钟,一碗馄饨就好了。黄色的蛋皮、绿色的菠菜,榨菜上还沾着点红色的辣椒粉,这么一碗高垟馄饨,确实也是色香味俱全。难怪堂弟去了德国这么多年,一回家来,必定要先吃上几碗高垟馄饨。我的外甥,平时在乐清,虽然也能吃到馄饨,但还是觉得高垟的馄饨正宗,经常是趁周末的时候,缠着二姐,带到高垟,吃上一碗馄饨。看着那小嘴一抹满足的样子,我都无法想象,这么一种美食,居然就在我身边!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赵老师太给力了! 问好赵老师!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三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