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写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凯旋时
“来了,他们来了!”10月21日上午10点,当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手凯旋,抵达首都机场T3航站楼时,等候在那里的人群立刻沸腾起来。
一时间,现场一片欢声笑语,人们争着给选手们献花,抢着和选手们合影,还有的干脆冲上前去,给选手一个热烈的拥抱。
几个小时旅途劳顿,仿佛在这一刻烟消云散,选手们尽情地欢笑着,尽情地释放自己。一名选手情不自禁地告诉记者:“回家的感觉真好!”
阿布扎比上演“中国之夜”
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中国技能选手赢得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双第一。10月19日,盛大的颁奖晚会,俨然是阿布扎比的一场“中国之夜”。
在党的十九大正在召开之时,52名中国选手不仅给技能中国增添了荣耀,更给党的十九大奉献了一份大礼。
10月21日上午10:30,一场简短的座谈会在首都机场会议室举行。
作为此次出征阿布扎比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在介绍选手获奖情况时说,在15枚金牌中,仅制造与工程技术类就拿到了7枚,展示了我们国家作为制造大国的实力。同时,我国选手在结构与建筑技术类、运输与物流类、创意艺术与时尚类项目比赛中各拿两枚金牌,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社会与个人服务类项目中各拿一块金牌。六大类比赛领域全部斩获金牌,彰显出中国代表团的整体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选手宋彪荣获所有参赛选手的最高分,获得阿尔伯特大奖。这是世界技能组织给中国参赛选手的最高荣誉。”张立新说。
金牌选手多来自技工院校
“我是来自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杨登辉。”在座谈会上,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冠军杨登辉说,这次世赛的题目要比往届的难度高出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杨登辉顶住了压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几天前,记者在世赛现场已经见证了这样一幕:由于该项目竞争激烈,杨登辉从一上场,就成为外界紧盯的对象。无论是韩国教练还是日本选手,都在杨登辉的赛场工位前录像、观察,检视杨登辉操作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
巧合的是,杨登辉的对面正是日本选手,中日两面国旗相对而立。然而,就在杨登辉上场之后不久,二人水平高下立现,日本选手已经被杨登辉甩出几条街。
这一次,杨登辉不仅大胜日韩选手,更获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队国家最佳奖。中国选手蝉联数控铣项目冠军。
这一次,在中国获得的42枚奖牌中,有29枚是技工院校学生夺得的,有13枚来自企业和职业院校。在15枚金牌中,有11枚由技工院校学生获得。
赛场上,技工院校的学子们再次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证明:他们是最棒的!
军功章也有他们的一半
选手获奖,军功章里也有专家以及翻译等保障团队的一半功劳。
焊接项目专家刘景凤在座谈会上说,焊接项目是世赛的一个传统项目。本次大赛有34个国家参加比赛,强手如云,我国选手发挥完美,甚至比她预料的结果还要好,也得到外国专家的高度评价和选手们的一致称赞。这份自豪感在她心里一直荡漾着。
在座谈会上,车身修理项目的技术翻译韩明说,在这次世赛上,车身修理项目以绝对优势拿到了金牌。作为翻译,她也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
“2012年,我第一次接触世赛,那时负责的是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的翻译工作。对于一名普通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我对印刷媒体技术一窍不通。在基地专家和教练的帮助下,我从熟悉专业词汇开始,一步步提高自己的印刷媒体技术专业英语水平。”韩明说。
可是,当韩明终于觉得自己对印刷媒体技术项目翻译有点把握的时候,今年又遇到了翻译轮转。“今年6月12日晚上,当得知自己抽到车身修理项目时,内心几乎是崩溃的。”韩明说。
韩明说,在之后的近3个月中,她几乎天天跟选手一起进行日常训练和实战训练,与专家、选手磨合,一遍遍熟悉专业词汇,熟悉项目的技术文件和试题。前期的这些准备让她可以自信地陪专家和选手走进赛场。
“比赛时,我们项目的试题在比赛前4个小时才出来,只给了我们一个小时时间翻译,接着就要交到选手手里,让他们熟悉试题,两个小时后开赛。”
这对翻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记者了解到,从大赛准备阶段开始,每一位技术翻译都“身兼数职”,每人肩上都有两到三项的工作要承担。苦与累且不说,加班翻译至半夜更是家常便饭。
虽然很苦,但当韩明看着中国选手身披五星红旗,一次次地登上世界技能的最高领奖台,她突然很想向全世界唱起这首歌:“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孙兴伟 王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