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赐“半朝銮驾” 为政广施仁爱 一代廉吏邱璐
豹山喜近异人栖,景物幽芳翰墨题。
丛舍遥含春树里,
危峰对插梵宫西。
眼看石阵云霞护,
想见军容部伍齐。
我欲凭高呼帝座,
一声长啸暮天低。
这是蒲松龄登临豹山时的一首诗作,诗中的豹山就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西部,乃古般阳(淄川古称般阳)名胜二十四景之一。豹山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豹山南麓的巩家坞村、南坡村、沈家河村有着“五里三进士”的美誉。清初顺治年间,在巩家坞村出了一个进士,名唤邱璐,因其为政广施仁爱,屡受褒奖;其为官之清廉,堪与同时代于成龙相媲美,特别是因御赐“半朝銮驾”而流芳后世。
时值深秋,踏进邱璐故里巩家坞村,处处能感受到当年邱璐的生活痕迹。特别是保存完好的豹岩观,仿佛印记着曾经的一点一滴。
书香门第少年成名
邱璐,字荆石,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出生于岭子镇巩家坞村的一个书香门第。邱璐的父亲邱广芳是个秀才,嗜好古文,爱不释卷,学识渊博,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人。邱广芳谨慎宽厚,又是个热心人,乡亲们非常的信任他,不管谁家里遇到难题或者邻里纷争,都找邱广芳帮着解决。
邱璐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养成了勤奋好学、仁爱谦虚的习惯。邱璐天赋异禀,才思敏捷,跟着父亲学习古文和诗词,往往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语惊四座,被乡亲们称为神童,都夸赞他将来会有大出息。
明崇祯十一年(1638),19岁的邱璐参加乡试,考中了秀才,轰动了乡里。翌年,邱璐参加秋闱考中举人,更是名声大振,年轻的邱璐被人们称为“邱老爷”。后来,发生战乱,清军入关,邱璐不愿仕清,在家安心读书,希望自己可以像父亲一样,服务乡里。等天下安定后,在家人的劝说下,清顺治十二年(1655),丘璐才以举子身份到京城参加会试,顺利进入殿试考取了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避圣人讳御赐“贵姓”
据说,邱璐原本姓丘,在顺治皇帝钦点进士的时候,为避至圣孔子的名讳,在丘璐的试卷上,御笔改丘为邱。从此,天下“丘”姓遂为“邱”姓。所以,在民间当你询问对方“贵姓”的时候,姓邱之人都不会说“免贵”,皇帝赐姓岂能“免贵”。在这之前,除了国姓,只有圣人孔姓和玉皇大帝张姓可以免贵,所以,天下邱氏都说沾了邱璐的光。
其实邱璐被顺治皇帝御赐“贵姓”一说,并无据可查。据康熙年间《沁水县志》记载:“丘璐,沁水县尹,淄川人,进士。”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大兴县志·卷四·政事》记载:“知县丘璐,山东淄川人,进士。康熙六年(1667)任,升扬州同知。”也就是说在康熙年间的志书均称其“丘璐”。现存于王村尹家庄顺治十八年和康熙六年褒奖他的圣旨也均称其“丘璐”。蒲松龄诗词中,称其好友、邱璐之侄邱希潜(字行素)均为“丘希潜”、“丘行素”。以上这些文史资料可知因邱璐顺治皇帝将“丘”改“邱”纯属民间传说。
俗话说:“修得今生事,方得来世缘。”70年后,还就真有皇帝将“丘姓”改为了“邱姓”。据《大清会典》记载: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二十七日下了一道圣旨。上谕:“朕以先师孔子圣讳理应避,……除四书五经外,凡遇此字并加‘阝’为邱。地名亦不必改易,但加‘阝’旁读‘期’音,……钦此。”不管民间传说也好,还是史实为证也罢,邱为“贵姓”确实为邱璐其人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
初仕沁水封妻荫子
邱璐踏入仕途,颇具传奇色彩。据说,邱璐考取进士后,在朝廷做了3年的散官闲职,正逢山西沁水知县空缺,但候补人员却很多,派谁主政沁水,吏部官员意见不一,于是就有人向皇帝提议,可用抓阄的办法来解决,邱璐运气好,就当了沁水知县。顺治十五年(1658年),邱璐到任后,他查民情、体民恤,仁政爱民。当时,有的百姓家庭实在困难,交不起地丁税,他就拿出俸银代他们补交,一些年老体弱或边缘地区的百姓,他们不能前来缴纳税银,邱璐就亲自下去征收。百姓非常感激这位仁爱的父母官,奔走相告,一时邱璐名声大起。此事《淄川邱氏世谱》有载:“戊戌筮仕山西沁水县,廉仁有政声。”《淄川县志》记载:“授沁水知县,正赋不能完者,代补之;老弱不能亲纳税者,历远村收之。”
由于政绩突出,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六,顺治皇帝下旨对邱璐进行褒奖,授丘璐为文林郎,妻彭氏为孺人。
在沁水期间,邱璐还主持重修了《沁水县志》并题了志叙。这篇志叙对沁水后世影响极大,多有引用。《光绪沁水县志》记载:“支分太行之秀,气联王屋之奇,龟蛇呈形,金水结聚,群山环拱,众壑潆洄。险出于天成,胜概收其精气。”出自前令邱璐语。虽然邱璐在沁水为官短暂,但是他为沁水人留下的《沁水县志叙》,则成为沁水人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
勤政大兴再授褒奖
康熙六年(1667),邱璐由山西沁水知县转任直隶大兴县知县。大兴县和宛平县属顺天府直管县,其余各县则为直隶和顺天府共管,因大兴县为天子辇下之地,故称“都门”,所以,这次邱璐到京城属地任职,实属得到了朝廷的重用。邱璐在大兴县期间,不敢懈怠,恪尽职守,通过加强保甲制度,教化乡民,杜绝了百姓一人犯罪而受到牵连的现象,民风大好。同时,摸清房产底数,杜绝了户门大族隐瞒漏报房产现象的发生,不仅为朝廷增加了税额,把大兴县治理的井井有条。《济南府志》对邱璐在大兴县的政绩评述为:“升严保甲,以杜逃连株累;清房税,以绝巨室侵欺。”
邱璐到任顺天府大兴县不久,因政绩卓越,康熙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再次得到了朝廷褒奖,赠为奉直大夫、知县加一级,其父母皆有封诰,其妻彭氏诰赠宜人。
履职江南蒙冤被黜
康熙八年(1669),邱璐因政绩卓著,升任江南省(江苏省)扬州府江防同知,分掌瓜洲押口(押:租金,口:口赋。押口,这里指征收税银的意思)。时移世易,命蹇时乖。这次邱璐履职扬州并没有延续昨日的辉煌,而是遭遇他人生的滑铁卢。
瓜洲是京杭大运河入长江的重要航道枢纽,每岁漕船数百万,航运繁忙、贾商云集,是朝廷的主要税源地。瓜州因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作:“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而闻名。
据《淄川邱氏族谱》记载,邱璐知瓜州时,朝廷规定:凡携货过瓜洲渡口者,只要是用车载、船运的大商人,必交过路税;“背负肩挑”的小商小贩,则可以勉之。久而久之,来往商贾有了应对之策,即快到渡口时,车船暂停于数里之外,然后雇人用“背负肩挑”的办法,装作小商贩将货物化整为零,通过渡口,再换装别的车船而去。这样,就可以减轻纳税负担。邱璐十分体恤民情,就默许商贾的做法。为此,瓜洲的商贾撰文刻碑颂扬邱璐。后来,洪水泛滥,昔日商船云集的古渡,变为商船不至空港,导致了税银亏空,因此邱璐被罢免官职。清朝刑部尚书王士祯为邱璐撰写的墓志铭言其事:“淄川邱君璐,官扬州同知,逋官钱罪且及孥,公解金赠之无吝色。”为之惋惜。
据史料记载,邱璐在扬州四年多的时间,运河扬州段连遭水灾,4次决口。清水潭是运河决口的频发地段,河宽堤薄,“费百万筑之无效”。洪水泛滥,势如雷霆,村庄全被冲垮,黎民呼号连天,灾情十分惨烈。扬州洪灾《清史稿》、《扬州府志》、《河渠纪闻》均有记载。
《淄川县志》有邱璐小传:“(邱璐大兴县)秩满,升扬州府江防同知。捐资制放生船。岁饥则赈贫,疫作则施药。值江水汜溢,商舟不至,推税额诎,削秩易产。事甫释,而已赍志殁矣,时论为之太息焉。”不仅说了邱璐在扬州的政绩,还说了邱璐罢官后,变卖田产填上了亏空,才平息了此事。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离开人世。所以人们都为他感到惋惜。
瓜州古渡也似乎为邱璐这位勤政清廉的好官鸣不平。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开始,江流主流北移,瓜洲开始坍江,到乾隆元年(1736年),瓜洲江岸80丈塌入江中,其后不断坍塌,虽然花费巨资多次维修,但是清政府终未能保住瓜洲运口,光绪二十一年,瓜洲全部坍入江中。昔日的繁华街景、亭台楼阁、名园翠苑和坚固的城池付诸江流,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代名士 青史留名
邱璐作为淄川一代名士,后人知之者甚少。在岭子镇赵家楼村赵氏祖茔,有赵金人的墓志铭。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记述的,“先生(赵金人)与同邑邱荆石、唐豹岩、袁松篱、孙树百、李希梅、蒲松龄、张历友同为淄邑八大名士。”明末清初,在淄川县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八大名士”皆为其核心人物,或诗或文,交友结社,结伴交游,关系甚笃,皆有声誉。邱璐与当时邑内名人多有交往,曾官至刑部尚书,被誉为清初诗坛领袖的王士祯,在邱璐死后为其撰写墓志铭;曾任吏部左侍郎、刑部左侍郎的高珩,与邱璐为儿女亲家,高珩之子高之騱娶邱璐之女;孙廷铨官拜内秘书院大学士,曾官至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与邱璐结交与京城,关系堪称莫逆。
清初文学家蒲松龄与邱璐及其子侄与皆是至交好友,蒲松龄也是第一个把邱璐称作“两袖清风”的人。孙蕙在高邮任上,想把内弟赵湛如在淄川的房产、田产卖给邱璐,就令蒲松龄代自己给邱璐及其子邱勷宸写去了七封信。邱璐为官清廉,囊中羞涩,因此未能成交。蒲松龄代孙蕙写信赞叹邱璐为官之清廉:“比年来,老大人煦拂江乡,仅有清风两袖,况自都初旋,则床头之羞涩,可想而知。”细读《聊斋志异》中的清官形象或多或少会有邱璐的影子。
半朝銮驾盖棺定论
清初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和邱璐是莫逆之交,非常敬重邱璐的人格和品行,便借回乡省亲之机,放出话要拜访邱璐。据说,州府县衙的官员得到这一消息后,挖空心思、变着法子讨好孙廷铨,怕他不肯收礼,就将金银珠宝藏入西瓜里送往孙府,一时孙府“瓜多为患”。有的官员和孙廷铨交情浅薄,就给邱璐送礼,想让他在孙廷铨面前美言几句。邱璐在回访孙廷铨时,给孙廷铨送了两份“厚礼”,一份是一罐清水,另一份是托情官员的退礼名单。孙廷铨感叹道:“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才是真实邱璐!”孙廷铨本想通过这次省亲,给邱璐增加一些生活补贴,然而邱璐不但没有收一分钱,还搭上了招待客人的饭资。孙廷铨一语双关的说:“你呀,还真是个邱老实子啊!”(邱老实,邱璐绰号)。回京后,孙廷铨就将邱璐拒收礼品的事上奏康熙皇帝。
后来,康熙皇帝南巡,在山东特意召见邱璐,并赏赐了一对金毛狮子玉毛狗。邱璐拒不受纳,说:“我已罢官回家,粗茶淡饭足矣,用不着这贵重的东西。”邱璐晚年的时候,康熙皇帝感佩邱璐的人格品德和对朝廷做出的贡献,就赐给邱璐“半朝銮驾”。所谓半朝銮驾就是正宫娘娘的出行标准,皇上一般赐封给皇亲国戚或特大功勋臣子出巡。邱璐的半朝銮驾,包括黄顶官轿,金瓜、钺斧、朝天蹬等。这幅半朝銮驾原由邱氏后人在巩家坞村收藏,后移至王村镇尹家庄邱氏祖祠之内。
后来,就在康熙皇帝准备重新重用邱璐的时候,邱璐却抑郁成疾,离开人世。邱璐死后,葬在老家的“官占墓田”。文革期间,邱璐墓葬曾被打开,里面除了一具石棺和一副木椁,随葬品和普通人家没有两样,毁墓之事虽说对邱璐多有不敬,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邱璐为官一世穷,布衣慰平生,上不愧天地,下不愧百姓的真实人生。古人讲盖棺定论,邱璐其人其事早已铭记史册,流传后世,无愧于一代名士,一代廉吏之称号。
感其清廉之德,拙笔淡墨颂之:
昔遇皇恩赴江南,
穷日落月催暑寒。
赍志未竟遭构陷,
纵曲枉直与谁辩。
暮年壮心情未了,
静心超然无愧天。
两袖清风随身去,
留得正气在人间。
闫盛霆 吕明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