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国庆期间,靖州“苗族歌鼟”牵手黎平“侗族大歌”亮相央视三套播出的《中国民歌大会(第二季)》,原汁原味的演绎、原生态的呈现令人心旷神怡、为之震撼!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历史,特点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被称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点评嘉宾田青说,侗族的娃娃们在娘胎里就听侗族大歌,会说话了张口就是固定音高和音准,无需钢琴提示和伴奏,这就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这与夏老师的卷首语《浸入我们骨髓的是文化 》异曲同工,一脉相承。近几年,与《中国民歌大会》交替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的大型综艺节目,集娱乐性、知识性、竞技性于一体,为人们喜闻乐见、津津乐道,也在全国掀起了学国学热潮,无论城市乡村,国学馆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都在传统文化中领略到经典的神奇魅力。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果,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飙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为世界瞩目,在世界各国也掀起了国学热。正像老师在文中所述:“中国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朋友们的向往。截至今年初,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已遍布全球140个国家,成为异国人士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渠道和桥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厚重的文化精髓,是渗入我们骨髓的不变的文化基因,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古国得以屹立世界的精神根基。
说传统文化不能不提到古典诗词,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作为中国人,无论黄髫小儿,还是耄耋老人,都能在交谈中随口用上几句诗词绝句,说出几个四字成语,这是我们的文化环境造就的结果。习总书记就是个用词用典的高手。最为经典的当属他在参观复兴之路时引用的“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三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展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同时,也激发了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的激情与斗志。这表明,传统文化正在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它产生的深远影响力。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铸造了中华儿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由此而生发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精神。在刚刚闭幕的十九大会议上,习总书记的报告中再次提到“文化自信”,指出“‘文化先行’,文化大幅提升,有利于国家的进一步团结和巩固,同时增强在国际上的威望。”
华夏文明灿烂辉煌。古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今有移动支付、共享单车、高铁、网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传统文化,这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于国家而言,是凝聚人心的道德风尚和精神图腾,于个人而言,是指导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它不仅滋养我们的精神,还能让在我们回首过去时,看得清自己的来处,不忘初心;展望未来时,看得到光明方向,更加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的决心,继续前行。 不忘初心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方得始终。 学习老师文章!学习! 王老师,好作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