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7-10-31 17:44:56

重阳登高

   文\茂名石化 曾庆梅

    周六是九月九重阳节,也叫登高节。一早,随着清晨的清风缓缓入窗,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最早关于重阳的印象,小学时的古诗词。故乡的山和水一程一程晃过去,转眼就成梦里的景、笔下的字。峰转路转,几十年光阴如水逝去,有些白发亲人离去,有些少小相识远走,只是故乡的山,环山的水,依然一成不变,在梦里等待游子的思念。待偶尔回乡探亲时,望见的山和水却又仿佛和故人一样老去,清清河水已经老去,翠翠竹杆已经老去,无垠田野已经老去,青黛远山也已经老去,这些老去的山水和人物一样,斑白、灰黄、寂寥,这使得探望的心情沉甸甸背负了债,像是亏欠了守候它们老去的那些年岁,亏欠了我们相依的时光。然而远山近水依然还要老去,在下一次的相逢时,或许它们会老成干涸的树皮和焦土,但地点还在,仍然守候着曾经相濡以沫的孩童们。山和水,是世间最有情的词,尽管它们老去,尽管我们也长大、老去。

    按照原计划,我与好友三人相约一起登高,没有“他乡的烈酒”,一路上却有可烤地瓜香喷喷的味道相随,带着探幽的心态,去打开这让我整天遐想与之相会的连绵群山。这山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年前看到好友在朋友圈发布了几张美景和野果,从此我对此山念念不忘,将好友发来的定位一直收藏着,重阳节这天,积了将近一年的夙愿终于能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兑现了。

    初进山里,大家一路说说笑笑,共同回想着以前爬山的境况,对山的感觉,说着:山里的野孩子,对山熟悉!因为是第一次进这山,只能踩着约摸有人踏过的“路”前行。一路采着野果,寻着野花,偶尔还唱着儿歌,甚是欢畅。爬在山中林间小径上,眼前一亮,山中居然出现了一户人家,应该是守山人的临时住所吧。门前的树木、芭蕉围成一个院落,土木结构的瓦房,古旧的门板,带锈的大锁,共同构成山中别致的一景,掩映在青山翠柏之中。不由得想起了退隐江湖的文人雅士或英雄豪杰,这样的环境是他们的上选吗?“与世隔绝”,如此的淡然,看破一切,这对于也曾在红尘翻滚并一心想要笑傲江湖的他们,这样的超脱需要多么大的胸襟呢。于我是绝对做不到的,尽管也喜欢雅静,但没有如此的气魄,无法忍受这种绝对的孤寂。

    绕了好几座山,路看似已经到了尽头,而人却依然还在山中,毅然决定拨林开路。真可谓是披荆斩棘,而且没有工具,小树丛,芦苇,荆棘都只能拨开踩过去。朋友小凤在前面辛苦开路,依旧留下她强悍的背影,有她在的时候总有被照顾的感觉。我押后,比较轻松。但山野毕竟是强盛的,锋利的芦苇叶刮花了毛毛的手臂,荆棘刺也刺进了我的手背。但在山野中我依然能够找到我的乐趣,在低头穿过树枝枝丫间,在跌倒屁股代步滑下坡时,在攀藤下峭壁,从上垄地跳到下垄地的那一刻,我找到了无以言状的快感,感受着近些时间来郁结在心里的不快,顺着汗水流出体外,山风一吹,汗干了,心结也差不多散了。山风吹拂在脸上,和着阳光,那时的我看起来清爽而惬意。生活中的我本也应该是如此的呀。不再苛求,享受一切过程的快乐与哀愁,这样的人生也许会更精彩。

    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到了山顶,没有大诗人的那种情怀,也许是由于我没有身在异乡吧。闺蜜三人就地而坐,吃着带来的干粮和上山时采摘的野果,分享着最近发生的事,谈谈人生理想,这样也很不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阳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