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7-11-2 17:19:24

舌尖上的亲情

    文\西北油田分公司李敏

    -我的父亲

    姥爷的炸酱面,是身在远方读书的儿子,假期回来总要提及与思念的话题。

    五花肉切成丁,伴以葱花、蒜末,于锅热油温恰好的时机,融合爆香,令其悬浮弥漫于酱液中,炸酱色泽金黄、酱香甜醇、油润光亮,芡汁厚薄相当,配以劲道爽滑的面条、鲜翠欲滴的时疏,黄、绿、白三色在盘中融合,口齿留香,一碗人间烟火的幸福味道,每每思念……

    在自家的餐桌上,没有珍稀的食材、没有精致的器皿、没有炫目的厨技、更没有数以十计的丰富配料,有的只是食物自身的质感和美味,有的是思念、怀旧的情怀,想念的是家的味道、亲情的温暖,想念我的父亲!

    父亲是老一辈的石油工人,如今已年过古稀,身在内地,不常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生性秉直、热情直爽、勤劳俭朴是他一生的标签,虽是石油工人,可一生的职业,称其“炊事班长”却更是贴切。

    年少时家境贫穷,身为长子,身后一群面黄肌瘦、嗷嗷欲食的弟妹,十六、七岁便出来做学徒工,毅然地选择了“大师傅”这一行业,为的是不再忍受难挨的饥饿,为的是能够多省下一些定量的食粮,养育那群年幼的弟妹。

    恰逢那年地质队招工,去遥远的大西北,多挣二三十元的边疆补贴,父亲背井离乡、不惧艰辛,还是同样的理由,还是未改的初衷。

    随着地矿部一普大队,辗转东北、青海、新疆等多个省市,因为有厨师学徒的经历,父亲一直在炊事班工作,那时,水靠肩挑、米靠背扛,年轻的父亲,工作毫不惜力,默默奉献,一干就是几十年,虽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他所在的食堂年年被评为“先进食堂”,而属于父亲的“味道”却留在了一代地质人的脑海中。

    那是一种属于那个年代的“味道”,从小生长在“地质大院儿”的孩子们很多有过这样的经历,到了中午开餐时间,人群突然会有一些小小的骚动,爸爸的食堂中午吃包子,大家在奔走相告,并急忙地找饭盆、饭票,脚步也突然比平时匆忙、利落了起来,因为食堂是要先紧着单职工打饭,剩下的包子才能先到先得、限量发售的,放学回来的孩子,在翘首期盼着大人们“抢”回来的包子,热气腾腾、皮薄馅大,汁液饱满、皮子已经被油汪汪浸的透明、里面的馅料一眼就能被猜出,入口瞬间,发面的甜香伴着咸香适口的馅料,刺激着我们的味蕾,记忆中的这种味道,以然成为我童年时的玩伴聚会时每每提及的话题。

    学校门口的凉皮、爸爸的包子、大院儿食堂吃过的油光锃亮的红烧茄子、还有父亲为大院里的年轻人操办的婚礼筵席上那一道道丰富的菜肴……经过岁月的洗礼与凝练,精结升华为不会褪却的记忆,才下舌间,又上心头……

    父亲的职业一生与锅碗瓢勺相伴,没有过于辉煌的事业,用自己对味道的诠释,默默养育着亲人儿女,默默服务奉献于石油地质儿郎,由于勤劳肯干,厨艺不菲,后被单位派去鸿春园酒店,专门学习西餐制作,为外籍专家御用,受到专家的好评,在与外国专家合作的058项目中,为单位赢得赞誉,也许这就是他老人家“炊事班长”职业生涯中最骄傲的事情了吧。

    如今的父亲,年事已高,不再亲自为家人下厨,每逢佳节,亲人团聚,我家传统的家宴,是在自家的厨房中,兄弟哥嫂齐上阵,品评着今日与当年的味道,传承或改良着父亲的曾经,感受着这舌尖上的亲情,品味着家的幸福,在这种氛围中,年少的稚子,远方的学子,中年的我们,正被这种味道一次次汲养,蓄满力量,信步前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舌尖上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