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追风筝的人、《浮生六记》 ——尹春鹤
3.《鲁迅全集》——李新宇
4.《边城》《解忧杂货铺》——张静
5.《不抱怨的世界》——张佳雷
6.《挪威的森林》——王洪山
7.《习近平在承德》——杨景瑞
8.《二月河系列小说》——侯秀峰
9.《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老哥
10.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赵明军
11.《金色眼睛的映像》——徐爱敏
12.《摆渡人》 ——尹春鹤
13.时间海、《大国工匠代旭升》——初卫平
14.《班组天地》——孙建国
15.《传习录》——胡云峰
16.自在独行、《商业模式新生代(经典重译版)》——刘永平
17.《边城》——屈联西
18.围城——刘修东
19.四世同堂 、 儒林外史、警世通言、醒事恒言、喻世明言——刘利顺
20.红楼梦——赵宏伟
21.红与黑——王云长
22.《巴黎圣母院》——金子钟
23.人民的名义——季节
24、最重要的一件事等——赵星
25、《泰戈尔散文诗全集》《当代艺术散文精选》——张修东 今年我读了3本书,霍达的《穆斯林葬礼》、余秋雨的《人生苦旅》和《行者无疆》,虽然是两种风格的作品,但个人觉得很值得一读。 1.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王新平
2.追风筝的人、《浮生六记》 ——尹春鹤
3.《鲁迅全集》——李新宇
4.《边城》《解忧杂货铺》——张静
5.《不抱怨的世界》——张佳雷
6.《挪威的森林》——王洪山
7.《习近平在承德》——杨景瑞
8.《二月河系列小说》——侯秀峰
9.《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老哥
10.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赵明军
11.《金色眼睛的映像》——徐爱敏
12.《摆渡人》 ——尹春鹤
13.时间海、《大国工匠代旭升》——初卫平
14.《班组天地》——孙建国
15.《传习录》——胡云峰
16.自在独行、《商业模式新生代(经典重译版)》——刘永平
17.《边城》——屈联西
18.围城——刘修东
19.四世同堂 、 儒林外史、警世通言、醒事恒言、喻世明言——刘利顺
20.红楼梦——赵宏伟
21.红与黑——王云长
22.《巴黎圣母院》——金子钟
23.人民的名义——季节
24、最重要的一件事等——赵星
25、《泰戈尔散文诗全集》《当代艺术散文精选》——张修东
26、霍达的《穆斯林葬礼》、余秋雨的《人生苦旅》和《行者无疆》——张艳春 《狼图腾》很有可看性,推荐 《穆斯林的葬礼》,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奇书
说到推荐一本读过的好书,第一时间想到了高中时读过的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因为书中的那些呼之欲出的人物,韩新月、楚雁潮、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等等,至今仍感动着我,以及万千读者。
《穆斯林的葬礼》确实是一本好书。自作家1987年创作发表以来,近三十年长盛不衰,一版再版,发行上百万册、感动中国几代读者。说它是一部具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一点都不过誉。
小说着眼于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冲突,在中国社会和世界格局的大历史背景下以小见大,通过讲述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以及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融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人性之美与价值之美于一体,折射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回族既有保持其阿拉伯民族的文化渊源的一面,又有与汉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面。因此,冰心称“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回 4楼(为生歌唱) 的帖子
回 3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懂生活的人要读一读 很多......最近在读海男的《身体传》 掩卷深思读书之悟闲暇时拿起了从友人那里借来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看了起来,因为这是近来很火的一本书,也是中石化管道储运公司推荐的读物。也许是因为自己有过下农场这个相似的经历,所以读起这本书来倍感亲切。
我只不过在农场生活了短短的一年左右,与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不值得一提。虽然生活的农场的地点是在安徽宿县,与陕西有着不太相同的自然风貌和地理环境,但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生活和劳动的场景,还是能勾起我那曾经的农场时光。习总书记在书中描写的蘸着酱油膏生吃猪肉这一场景,让我想起了自己用身上仅有的一点钱,偷偷到村里小卖店卖午餐肉罐头躲着解馋的过往。
现如今的农村和那时候相比,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换了人间。但我们不能忘记,对于40多年前当时的习总书记而言有多么的艰辛,多么的不易。正是因为有了这不同寻常的7年的知青岁月,它让习总书记读懂了“生活”和“实际”这本人生大书,对他后来的治国理政有了深刻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理念深入人心,从书中可以窥斑知豹。年轻的他真心为民,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想群众所想,一心为民谋福祉。他用“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豪迈,带领群众建沼气、打坝地、挖井、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和磨坊等,桩桩件件都是从群众切实需要出发为他们谋划;他真情为民,办扫盲班,教识字,教读书,不会因为农民的无知而轻视他们,正是这样的特殊历史境遇造就了习总书记特殊的品格和不凡的气质。任何天生的或后生的才干,若不与坚忍不拔、谦逊踏实和埋头苦干的品质相结合,就不可能有所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用行动诠释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掩卷深思,《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人的历史,却也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他告诉我们,不要拒绝日常的琐碎,不能因琐碎而自甘平庸。环境可以改变人,环境也会因人而改变。因此,行动比蹉叹重要。一个人伟业如何建立,那就是无论在生活中试图做什么,都要全力以赴地做好它;无论献身于什么事业,都应该毫无保留地献身于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要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因为每代人会有每代人的经历,每个人也应该有每个人的担当。
沉浸在阅读中的我,脸上是从容的淡定,读书的意义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书的林子里游荡,如同放牧自己。互联网时代,纸质书籍没有了过去的风光,但黑塞在1930年就曾说:“我们不必害怕未来书籍会消失。相反,其他的发明创造带给人的娱乐和教育形式越多,书籍就越能赢回其庄严神圣的权威地位。因为即便是最醉心于用娱乐化手段取得进步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写作和书籍的功能是永恒的。” 再推荐一本谷歌未来科学家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