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生“重闯”职场
后半生“重闯”职场本报记者 陈华 本报通讯员 谢晓侠 解琛 2017-11-07
“老王成了名人了!”
9月26日,因为工作表现优秀,合肥市瑶海区和平路街道工作人员王昌林,被来调研的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拜访看望。王昌林受人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原马钢(合肥)公司转岗职工的身份。
本报曾经报道,2015年12月底,马钢(合肥)公司永久关停,王昌林和约5000名工友被转岗分流到不同的地方。在和平路街道,记者追踪了其中几位人员后半生“重闯”职场的人生轨迹。
接连碰壁后,才来到了和平路街道工作
出生于1969年的王昌林,曾是马钢(合肥)公司钢水质量检验岗位的一名工人。
一般说来,被分流到街道公益性岗位的,大多是既没有技术优势又年龄偏大的职工。为了解决这一部分职工转岗分流后的基本生活,政府会安排部分公益性岗位来进行“兜底”。王昌林就属于这一类型职工。
刚被分流到街道公益性岗位时,王昌林的月收入还不到其在钢厂时的三分之一。和那些既有学历又有技术的年轻同事相比,王昌林的失落感时时萦绕在心头。
“本以为一辈子的‘铁饭碗’,竟然被一朝打破。”在体制内安稳工作了23年,王昌林感叹道。
面对《工人日报》记者,王昌林说出了自己最初的想法:“来这儿,是没有办法的事。”
马钢(合肥)公司内部分流名单下来时,王昌林压根就没考虑过“工资太低”的公益性岗位,他第一时间带着简历一头扎进了合肥市属企业组织的“内部招聘”,但得到的反馈要么是“年龄太大”,要么是“技术不对口”。
接连几次的碰壁,王昌林才和其他43名转岗职工来到和平路街道,于2016年5月正式到街道下辖的肥东路社区公益性岗位任职。
和硬邦邦的钢打了一辈子交道,现在面对活生生的人
具体地说,王昌林的公益性岗位就是负责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做好综治、信访接待、计生入户调查、文明创建等工作。作为服务居民的最后一道“窗口”,社区工作不仅强度大而且内容繁琐。瑶海区又是合肥市老旧小区较多的一个区,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内部环境脏乱差、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相对突出,需整治的内容很多。
和硬邦邦的钢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王昌林,现在每天必须面对活生生的人了。
为了帮助新同事尽快上手,社区宣传干事魏海成了王昌林的第一位老师。他利用下班时间从教这位办公室“小白”如何使用电脑开始,一直到word等办公软件的操作,政务平台的登录、换新等等,事无巨细,一遍遍地交待。
得知新同事从未拿过笔杆子,魏海就从资料整理的框架如何搭建,哪些内容有价值,哪些内容是鸡肋,一遍遍不厌其烦地举例。连续两个多月,肥东路社区办事处的灯一直亮到晚上9点多才熄灭,连周六、周日也是一样。
同事无怨无悔的帮助,让王昌林第一次对社区工作的认识有了改变。“虽然手里的工作好像总是做不完,但身边的人都随时准备伸出一把手来帮你,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王昌林说。
2016年9月底,和平路街道在全区乃至全市首次委托第三方组织竞聘考试,在从事公益性岗位的转岗职工中竞聘6人充实到社区工作队伍中。凭借4个月的点滴积累和扎实工作,王昌林顺利通过考试成为首批聘用人员之一。这个时候的王昌林不仅工资增加了一倍,福利待遇也和社区里所有其他员工一样了。
“饭碗”稳定后,王昌林开始独立负责社区的文明创建工作,感觉“一切都有了奔头”。每天早上、中午上班之前,他都会骑着电动车,带上铲子、喷漆,在辖区的街道上转一圈,看到哪里有牛皮癣就直接动手铲掉,看到哪里的垃圾没倒就联系物业及时清理。如果碰到“小黄车”乱停乱放,他还会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将其搬到指定的停车区。
这位曾经的钢厂工人,如今干起这些“磨人”的工作来,也已非常娴熟。他还尝试着用质检员吹毛求疵的较真劲儿,把文明创建这份工作也干出标准来。
“孩子还在上学,我不能失业”
原马钢(合肥)公司钢轧厂连铸车间工人刘要钢,这位在准备工段工作22年的钳工,与王昌林一样成为街道首批聘用人员,并在下辖的当涂路社区负责退休管理工作。
和王昌林当初的不情愿不同的是,刘要钢的工作是他主动争取的。转岗职工刘要钢还是一位高中学生的父亲。“孩子还在上学,我不能失业。”抱着这样的信念,刘要钢拼了命地想把工作干好。
作为一名老“新人”,业务上不熟、社区情况不了解、电脑操作能力差的刘要钢,一上岗就遇到做社区文化活动这样的“高难度工作”。当时已经怀孕六七个月的社区文明创建副主任姚家仙带着他从零开始学。社区领导的不断安慰和鼓励,同事的无私帮助,让刘要钢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工作也有了起色。从前那种被单位抛弃,“从体制内到打工者”的沮丧和彷徨全都荡然无存。
今年3月,合肥轨道交通4号线动迁,要求当涂路社区在1个月内完成312户的交房工作。可是当时刚刚过完年,很多居民并不想那么快就搬走。
工期短、任务重,刘要钢就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每天上门做思想工作。眼看最后的期限就要到了,还有一户居民不愿交房,刘要钢没有退缩,还是坚持早、中、晚来做3遍工作,有时待到半夜两三点,最后,户主对刘要钢说:“我真佩服你的意志!”
刘要钢还特地为自己买了一台电脑,在家里练打字,做电子表格。为做好社区退休老人的管理工作,刘要钢1个月要上门走访50名老人,详细掌握621名老人的资料。当涂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季勤评价说:“20多年在国企养成的习惯让他办事勤恳,正是这样的工作态度,才让老百姓更信服,让他在新岗位上不仅适应很快,而且能贡献自己的才干。” 感谢乔老师的精彩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