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四季
文\茂名石化 余朋朋我的家乡——淮北平原上的一个小乡镇,她没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没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西湖美景,也没有奇山怪石的秀丽风光,但她的四季都鬼斧神工地变幻着自己独有的美,让人魂牵梦萦。
春绿
四九渐远,时近惊蛰,春寒料峭渐尽:枯黄的大地开始冒出星星点点的绿,光秃秃的树枝上也抽出了嫩黄的芽,河水逐渐恢复了流淌的姿势,潺潺之声恰如欢快地歌唱…… ,渐渐地,那满地的枯黄为新绿所覆盖,含苞待放的花慢慢打开了羞涩的花瓣,纤细柔弱的嫩芽也逐渐舒展成了细叶。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新柳披拂着长长的枝条,低垂着头,美丽而谦和的姿态让她如青丝发髻的淑女般迷人。蜜蜂嗅着花的香甜姗姗而来,在花丛中穿梭忙碌着,它们之间的协作有条不紊,“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蜂有此之厚遇,风光之至。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油菜花总是开得那么及时,避免这春里花时的间歇,且是异样的壮阔和姿态,不媚不娇。温和的东风轻吻行人的面颊,似水的柔情如琼浆美酒,飘散的浓香沁人心脾,让人如痴如醉。
美好的时光悄悄地来,也无息地离开,此时想起了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几句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春向我告别的同时,我也在同春惜别,我空着手离开,心里却念想他处定有柳绵未落的枝、地上仍有春色未衰的草。
夏悦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心怀慈悲的立夏唯恐人们一时间接受不了春的离去,故而及时地在大地上画出一幅幅清新的画面,着色别出心裁、用材匠心独运,只为安抚多情者的惜春之情。
当骄阳逐渐将碧绿的麦浪染成金黄的波涛,则标志着芒种的到来,夏收已经不远了。在丰收的喜悦中,夏种陆续结束,紧接着就是小暑的降临。在阳光的照耀下,树上的叶子也越来越密,逐渐将枝干层层包裹,遮天蔽日。千家万户的房前屋后,都挨着大小不一的树,所以,远远望去,村庄就是一大片茂密的森林,一个立体的村庄,看不到青瓦红墙。
伏天是一年当中最为酷热的时候。此时,家乡里蔚然成荫的树木为人们提供着习习凉风,此外,还有运粮河那清澈见底湍流不息的水,暑热难耐的时候,往河里一钻,温和的清凉亲吻着寸寸皮肤,难耐的暑热很快淡去。运粮河曾是我和伙伴们儿童时期的水上乐园,我们经常三五成群,肆意而尽情地在水里玩耍,不时有人扎个猛子潜入水里游到伙伴的背后突然来个玩笑的袭击,或者就直接打水仗,那溅起的水花和伙伴们的欢呼声一样欢快而激烈,信可乐也。
最是那清晨时分的露珠,在叶尖似滴非滴似落未落,在初升晨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仿佛大地无数只娇羞的眼睛,眨着充满好奇的眼睛望着这大大的世界,待到太阳高高升起,大地热闹起来的时候,便藏得无影无踪;亦如天使流下的眼泪,化作了无数的小精灵,点缀这一天初始时尘埃未染的世界。
秋收
家乡的秋,是无法用语言来描绘的,即便流传千古的美诗放在她面前,也格外显得苍白无力。
那一顷顷红绸飞舞的玉米,整齐划一地排列着,如英姿飒爽的女兵,昂首挺胸,等待着人民的检阅;风为乐手,轻轻弹奏,那一亩亩大豆摇动金玲,合奏起秋之高歌;波涛汹涌的水稻泛着金色的浪花,涟漪和波纹扩散在广袤的大地上,随风远去;散落在大地上的棉花,在汲取数月日月之精华终成正果,一株株一排排竞相炸雷吐艳,构成了一片独立的雪白的梦幻世界。
风和霜,一点点地萧瑟着大地,不觉中枯黄了往日的葱郁,消逝了曾经的虫鸣。秋是智慧而慈爱的,它用一种和缓的方式,将整个绿色生命和灿烂淋漓尽致的展示,即便到了最终要拜别这个世界,也不带着一丝痛苦和遗憾。是秋避免了经不起冰冻的它们忍受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天的残酷摧残。“一场秋雨一场寒”,每一场秋雨也是一种充满爱意的提示,它叫人知道天在变冷,却总是舒缓的——从来不给人以措手不及。这无声的大爱,孰又能执笔以书,或绘之以色呢?
冬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当最后一行大雁飞过,完成使命的秋开始抬起离开的步伐,于是,冬近了。
第一场雪总是来得那么准时,雪花在空中起舞,累了的时候,就轻轻地躺在大地上休息,就这样一晚上过去,地上的白雪至少都会有一尺来厚,乐坏了的是孩子们,堆雪人、打雪仗,热闹非凡。大人们就会看这厚厚的白雪,心里窃喜——“冬天买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在农民心中是不掺假的。
我也怕错过这一次观雪的机会,独自一人登上楼顶,一览这粉妆玉砌的如画世界。想起了《沁园春▪雪》中描写北国雪景的波澜壮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虽景有不同,但我们的淮北平原,亦有其独特而不可取代的壮美!无垠雪世界,尽收眼底。茫茫处与天相接,想必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一定不会想到这雪会将这悠悠天地再次黏合,此工程之浩瀚,力量之神奇、非冬而莫能有之。
四季都有属于自己艺术风格的天工之大作、怎能看够家乡的美呢?这个让我无时无刻都魂牵梦绕的地方。 欢迎老师阅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