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7-11-15 20:05:43

三姐妹“跳龙门”

来源: (中原石油报)


随着变电站信息化管理的迅速推进,科技兴网和远程监管实现了变电站无人值守,大大减少了人工维护电网的工作量。变电站的普通运行值班员顾爱华、毕利英、王润青等三名女工,面对改革巨变,冲锋在前,率先实现了人生嬗变。她们从转岗前“怎么办”的担忧,到面临新工作“我能行吗”的质疑,再到站稳新岗位“风生水起”的干劲,释放了自身潜力,成就了人生的升级版,成为供电服务中心女工的典范。

每天处理100多个电话

3年前,顾爱华从中心变电站借调到电力调度室,成为供电服务中心第一批女调度员。到今年10月31日,顾爱华已经在调度岗位安全指挥1030天了,她颇自豪。

“电力调度负责管辖整个油田电网的运行,我能行吗?”起初,顾爱华面对这项工作心里还有些不自信。调度室党总支书记吴静鼓励她说:“谁都不是天才,只要肯下功夫,没什么干不了的。”

这两年,顾爱华啃了四五本厚厚的电网运行管理方面的书籍,身边的同事都是她的老师。遇到不懂的问题,她碰到谁就问谁,直到弄懂为止。

每天,顾爱华密切关注整个油田大电网的运行状况,处理100多个电话,及时协调、统计、汇报有关工作,不敢有半点松懈。

扁1厘米都不行

3月10日,供电服务中心承揽了文23储气库有限公司35千伏增注变电站建设工程。王润青申请了变电站安全员这一职位,成为该中心第一位女安全员。

从业20多年来,从每天只知道变电站倒闸操作的运行工转身为变电站安全负责人,向来要强的王润青有敢揭这个“榜”的胆,更有干好这份活的心。

建设中的变电站没电,没水,没卫生间,只有一排排、一堆堆待安装的变压器等电气设备堆放在院子里,地上砖瓦杂乱,沟渠纵横交错,每天都有20多名施工人员交叉忙碌在七八个施工项目中。这些对王润青来说都不是事儿,最难的是基础建设中以前由检修、线路等专业人员来发现解决的电网安全建设问题,现在需要她去发现和解决。

在一次检查中,王润青发现施工队安装的一根五防柜子的视屏线有10厘米长的地方压扁了,立即要求施工队更换。施工队负责人一看,只压扁10厘米,外皮没有破损,坚决拒绝更换。王润青三番五次地做工作,从保质保量安装的重要性讲到受挤后电缆有可能引发电网事故,最终还会受到《电力法》责任追究等,坚决要求施工队做到“扁1厘米都不行”,施工队更换了电缆。王润青的严格要求成了施工队优质施工的“紧箍咒”,这个“紧箍咒”在无形中保障了工程质量。最后,文23储气库增注变电站一次投运成功,截至目前运行平稳。

400条考核细则

2014年初,毕利英在答应中心领导试干站长的几个月里,结合其他站的管理经验,从站内制度完善、人员搭配、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管理。自此,毕利英成了中心第一位110千伏变电站女站长。

针对单位外闯市场力度加大、站上人员流动频繁的实际情况,为调动大家学技术、干工作的积极性,毕利英制订了只要对工作有贡献就有奖励的400余条详细的员工价值积分考核细则。

老党员李庭忠因工作之余替同事值班、给站上更换灯具、打扫公厕等积分高,连着两三个月的工资都比毕利英高很多呢。毕利英说:“在以前,站上最难的是出黑板报,真是磨破嘴皮子都没人干,现在间隔不到两个月,就会有人主动出上一期高质量的黑板报。一期能挣50个积分呢。”

最近,运行工区主任谷玉峰问毕利英“站长”这活难干不,毕利英呵呵一笑,轻轻点开手机上李拐变电站微信群里的400余条员工价值积分细则,说这是她管理的“法宝”。她说,现在站上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所有人员一律照章办事。

李拐变电站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工区的前列,而且向外部市场输送8名员工,是工区外输人员最多的变电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姐妹“跳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