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的吃食
文\浙江石油彭倩倩每座城市都有大大小小的巷子,北京管这些巷子叫“胡同”,在北京,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赛牛毛,这句俗语广为流传。北京人是讲究走路的,因为老北京城无论大街小巷,多是横平竖直,所以北京人走路无法取巧,无论选择什么都是拐硬弯儿,比较比较也还是一样长短。即使是这样,北京人走路依然是有选择的。走大街,干净倒是干净,就是乱,搅和得你不得安生。穿胡同,鞋子容易吃土,但似乎更安全,你不愿意见的人或事儿,多绕一下也就“躲过去”了。
几百年来,这些胡同就像血管一样与北京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些历史悠久的老胡同里每天都上演着北京人的故事,记载着千年古都的历史变迁。可见北京胡同的密布情况。到了北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老北京的胡同、大街和京味儿十足的路名,比上海的多了些古旧底蕴,听着就怪有感觉的。
每座城市,总归是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吃食的,而说起对北京美食的兴趣,应该是缘起舌尖陈晓卿导演的那本《至味在人间》。短篇的豆腐干文章凝练了一户又一户老北京人的美食故事。食客们在干冷气候下,饶路也要吃到那口最正的热气涮羊肉。菜市场被陈晓卿导演推崇为“一个城市的灵魂”,跑遍整个皇城,苍蝇馆子、百年老店、胡同菜馆儿,里头飘出老北京的纯正味道。
刚进胡同就看到一把竹藤椅,高大的杨树洒下绿荫,书上挂着鸟笼,阳光透过树枝,打在竹藤椅上,树影婆娑,闲适自在。跟着导航,沿着胡同往里走,在走道狭窄的院子里,拐了好几个弯,突然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展现在我眼前的便是北京人在胡同里最原始的市井模样,周围都是老北京住户,大爷大妈在门口下棋、聊天、买菜、遛狗、抱孩子的都有。
说起面茶,我作为一个南方姑娘,就闻所未闻,便欣喜地拉着小伙伴踏进一家胡同面茶。这是设置在院子里的一户人家,只卖面茶,不设座位,只能打包带走。我们刚到,就看见一位男士,穿着居家服,拿着保鲜盒,买了一碗带走,很地道的感觉哟。面茶作为一种老北京特色的传统风味小吃,不是茶汤,而是黍子面或小米面煮成的糊状物,表面淋上芝麻酱。店家说道:“喝面茶也是有讲究的,老北京人讲究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拢起,贴着碗边,转着圈喝。”刚盛出来的面茶很烫,话说用吸溜其实更加恰当。每一口既有麻酱又有面茶,味道香香的,微咸,一种说不上来的新奇味道。
下一站便是老北京胡同里的一个传统名小吃-炒肝,汤汁油亮黏稠,里头是猪肝和猪大肠,还有清晰可见的蒜泥粒儿,味道很浓郁。说实话,早晨吃这个少许有一些重口味,不过口味还是不错的,就是后劲儿的味道有点大。店家是一对老夫妻,阿姨打趣道:“小姑娘,在我们炒肝有个独特的吃法就是用手拿碗凑在嘴边转圈吸溜吃,一般这种吃饭的都是老北京,用勺子的都是游客。我们老北京人吃炒肝必须配上一碟小包子。包子呀不蘸醋,蘸炒肝的汁,要尝一尝么。” 我们俩好奇心作祟,没有经受住诱惑,便点了一份素包,茴香鸡蛋馅儿,第一口咬下去,没见馅儿。这个馅儿,就是香气很重,第一口确实是需要回味、接受一会儿,不过我们吃着吃着也就习惯了,也挺不错的!然后还有一点就是,它的后劲儿也有点大。
糖饼儿,里面不是枣泥是红糖。这个是我最喜欢的油饼,特地点了甜的!油饼和油条的口感是差不多的,外酥里嫩的,就是形状不一样,甜的加了红糖,配豆浆也是无敌好吃的!
吃完早饭,肚子滚圆,便漫步在老北京胡同里消食。路过一家茶舍,由一对年轻夫妇经营,女主人爱茶懂茶,院子里的花草都被打理得很好,男主人闲来写写书法,陶冶情操。听他们说,还养了一只猫咪,等到天气好的时候,就去院子里坐着,晒晒太阳,喝喝茶,这才叫“偷得浮生半日闲”呢。喜欢他们这种慢的态度,想起舌尖中最喜欢的一句是:剩下的,就等着时间慢慢去发酵。
我小时候不爱喝茶,觉得它太苦,可长大了我们“吃苦”的能力也上来了一些,咖啡、烈酒、还有茶,不一样的苦,回味不一样的香,但要说喜爱程度,茶还是排第一。整个馆子里就我们一桌客人,冲着清凉润喉的老白茶而来,奈何天气转凉满身寒意,于是两人还是乖巧点上两款适合秋冬季节喝的茶:九曲红梅、武夷岩茶,在等待的时候,本就寂静的氛围,更让人有些昏昏欲睡。我们就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很慢、很优哉的上午,听煮茶声、瓷器碰撞的声音,就这样时间呼溜溜的过去。临走时,女主人送了两个门前新摘下的石榴,秋冬的北京有些许凉意,冰凉的石榴拿在手里却很实诚温暖,那份感觉弥足珍贵。
中午时分,胡同巷子里遍布的炸酱面馆,随意推开一家面馆的木门去探索,格局小小的,但物品摆放的很温馨。走上二楼阁楼,木楼梯上的脚步声,特别动听。二楼,木框玻璃望出去是胡同的风景,我们坐到了四四方方的木桌上,和上海的八仙桌也有点像。说起胡同菜,必须提一下小吊梨汤,铜壶、小玻璃杯,倒出的梨汁醇厚晶莹的漂亮。我们两人又简单的点了传统的老北京炸酱面,这家胡同小店,贩卖的是最纯正的家庭款炸酱面,一碗满满的酱、一碗满满的面、一碗满满的面码,和回到外婆家外婆使劲儿给夹菜的那种分量感一样,实诚地道!
我们作为吃食爱好者,为了吃跑遍整个北京城,穿梭在老北京的胡同、小巷、大街,探索老北京民间的真正美味,度过了太多美妙的时光。天坛东门对面红桥市场后身的汇兴居的炒肝、包子。大栅栏鲜鱼口的天兴居炒肝。东兴楼饭庄的爆三样、芫爆系列、糟溜系列。以及砂锅居的砂锅系列等。还有涮肉、卤煮、驴打滚儿,这些吃食的美味都是忘不掉的回忆。
老北京在我们南方姑娘的眼里,似乎有了不同的另一面,细腻、文艺范。旅途中,我们结识了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风景,遇到很多有趣的灵魂,感受到了属于北方城市的季节变迁,不知不觉中,我似乎对这座魅力的古城产生了浓厚的北京情结。 谢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 1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感谢尹老师对专页的支持!问好! 谢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回 3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屈老师的给力支持!问好! 每一口既有麻酱又有面茶,味道香香的,微咸,一种说不上来的新奇味道。 每一口既有麻酱又有面茶,味道香香的,微咸,一种说不上来的新奇味道。回 5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的来访支持!回 6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四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