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心 发表于 2017-11-26 10:45:20

成大事者有静气

  (01)
  国学大师梁漱溟说:人之区别于动物者,是人类有智慧。
  智慧,可以写万本书,读百万年。
  也可归结为一个字:
  ——静!
  (02)
  为说清楚这个道理,梁先生讲了个故事:
  出自于汤姆生的《科学大纲》——上百年前的科学研究,不是鸡汤。
  科学家逮来几只猴子,让猴子排队站好。
  立正,稍息。然后拿出只瓶子,让猴子看清楚:呶,这是只瓶子。
  猴子扭头不看。切,一只空瓶子,有什么好看的?
  科学家拿出两粒花生。猴子的眼睛,立即转过来:花生米,要吃。
  但是科学家好坏,不给猴子吃。而是把花生米,放进瓶子里。
  再把瓶子,递给猴子。
  这下猴子们可急了,花生米就在眼前,在手中捣来捣去,却始终吃不到,这是怎么回事?
  猴子用力晃瓶子。晃着晃着,无意中瓶口向下,花生米掉落出来,猴子赶紧抢过来吃掉。
  猴子吃到花生,要花费10分钟。
  进入实验下一步。
  (03)
  下一步的流程,还是先把花生米放进瓶子里。
  但是,科学家会认真的向猴子示范:看好了,猴宝宝,要想吃到花生,就必须先把瓶子倒过来,让瓶口朝下。
  但猴子根本不看科学家的动作,猴眼死死盯着花生米。
  结果等瓶子到手,还是要花好长时间,才会吃到花生。
  ——问题来辣:猴子为什么不乖,不肯学习科学家的动作呢?
  ——因为猴眼死死盯着花生,根本无暇顾及别的事儿。
  那就把花生米拿出来,再教导猴子。
  更没效果,一只空瓶子,猴子看都懒得看。
  (04)
  ——这就是猴子,和人类的区别!
  如果瓶子是空的,猴子就拒绝学习动作,因为它们不学没用的,不做无用功。
  可如果瓶子里有了花生,猴子的注意力,又会被花生死死的吸引,对科学家的动作无暇顾及。
  ……这说的是猴子吗?
  有些人,岂不也是这样?
  没有机会时,不努力不学习,说学了也没用。
  等到机会来临,又两眼瓷迷的死盯着别人的所获,还是不肯静下心来,学点实践智慧。
  (05)
  清朝时,有个叫翁同龢的人,曾出任过两届皇帝的老师。
  两代帝师。
  他在教导皇帝时,全部课程可以归为一句话:
  每临大事有静气!
  他认为,自古以来有成就者,越是遇到大事,越是心静如水,处乱不惊。
  泰山轰隆隆的在你眼前塌了。塌了就塌了,有什么了不起?有本事你再重塌一次看看。
  漂亮的小鹿,在你跟前又蹦又跳。你跳你的,眼皮都不带眨一下的。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一个人沉静到这种程度,才会静如处子,动如兔子,反应神速而敏捷。

dongzi 发表于 2017-11-26 15:18:22

仓下 发表于 2017-12-2 19:05:2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大事者有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