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阑珊处
文\湖南石油彭莹“灯火阑珊处”是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灯火阑珊处”可以作实理解,即灯火零落将尽处,灯光微茫处。也可以往虚处理解。
读着这首词,穿透文字,挤进时间的裂缝,恍如超人一般,刹那间到了八百多年前的宋朝。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人。到底会不会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谴责,又有 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
那是一个元宵佳节的晚上,只见身着长衫、风流倜傥的一位白面书生——辛弃疾从远处走来,他在元宵节的晚上与佳人约会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灯火交辉,歌舞升平。犹如一阵东风吹来,催开了千树万树的花儿,却原来是焰火流光,在夜空中绽放千重繁华,又纷纷被风吹落,像一场不期而至的流星雨。宝贵的名马,华丽的雕车,载着美丽的人儿驶过,香气弥漫了整条街。奏起美妙动听的音乐,明月清华流转,整夜里鱼龙彩灯万物腾跃,美不胜收。美人如花,仕女如云,她们头上戴着应时的饰物,鲜亮的闹娥、雪柳、黄金缕,一路上欢欣笑语,体态轻盈,带着一缕缕暗香嬉笑着从我眼前远去。可是,她们都不是我心目中要找的那个人。夜深了,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千遍万遍地寻找她的踪影,等待的那一个人还没有出现。我的心中充满了疲惫和失落。不经意间的一回首,却发现她独自站在灯火零落处。
“灯火阑珊处”可以引申到许多方面。
表明了感情路上的曲折和峰回路转,是爱情的一种存在方式。
辛弃疾借此自喻明志。由寻觅到发现意中人。这个意中人正是词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的化身。表达自己和词中的女子一样高洁自恃、娴静高雅,不肯与当时的世风和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宁可一个人寂寞地站于灯火阑珊处,坚守节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历代词家赞赏的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这三句词,可以代表人生三个境界中最后一个境界——必生执著有求的事情(为学或追求某一理想),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最后成功的境界。
它不仅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哲理。这种境界和哲理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它是爱情的境界,是治学的境界,是成事的境界,是做人的境界。 谢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 1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屈老师的回帖!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