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文\广东中山石油分公司司徒锦波年底各种琐事堆叠成山,大概有一个多星期没读书了。周末闲暇时想敲几段文字时,惊觉脑袋空无一物,竟不知从何下手,才蓦然想起宋朝诗人黄山谷一句话来: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书就如同江河之源,一日不读书,便江水萎缩;三日不读书,则河水干枯。而一周多没读书的我,如今想要写点灵动有趣的文字,自然是思虑堵塞,手指僵硬。电脑前端坐一个多小时,仅熬得寥寥几个文字,恍惚间这几个字竟活动起来,上下左右跃动不止,摆出东倒西歪的模样,似乎在嘲笑我一般。
窗外是冬天灰霾的天空,像弥漫着一层浓厚的白色烟尘,没有北风的时候,这种境况会连绵好些时日,没有日光,能见度过低,给人一种前途茫茫的不安感。望着这灰白的天,不由觉得与自己浑浑噩噩的思路颇为相似,都想要吹散漫天雾霾,拨云见日,希冀阳光落下,照破山河万朵,这般我也能文思泉涌,落笔生花,能做一点日朗风清的文章来。但现实往往背道而驰,正如这多日来一成不变的灰霾天空一般,没有冷冽北风的肆虐涤荡,阴沉的天气大概会一直持续下去吧。
对于读书,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说法特别的实在,给读书营造一个特别美好的憧憬。知识当然可以创造财富,俘获丽人芳心,但若把其视为读书的目标,这未免过于事功。当然,这确实是激励人们勤奋读书的一种好格言,毕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中若有黄金屋、颜如玉,那也算是苦中作乐了。
学生时代,读书是应试教育,是大学的一块敲门砖,在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年纪,多是精通应试知识、应试技巧,那个时候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读书;大学以后,便开始读专业艰涩的书,这个时候的书,是成体系的,让人了解一个领域并在该领域更好地立足,立足以后才有时间读点闲书;唯有在没了学业压力枷锁的束缚,抛下有用的书,安心读无用书的年纪,这个时候,才体味到了一点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真意。
书读得越多,读得越杂,脱离了教科书的写作技法、公式方程,不限于专业教材的条条框框,读了很多“无用”的书,才发觉没有定式没有边界的文学世界,璀璨如同夏夜繁星,辽阔似无垠宇宙。随之,对于读书所求,更多是兴之所至,多是不求甚解,脱离了语文考试那种字字圈点的计较劲,反而更觉文字之可爱有趣。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拾起书本的习惯了,可能是因一段精彩绝伦的侠客对决心潮澎湃而手不释卷,可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缱绻爱情故事而多生感慨,可能是简单几句对雪月风花、山岚雾霭、江河惊涛的传神描写而拍案拜服,书中的世界太磅礴,总有古今读书人对包罗万象的生活从某一个有趣的角度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一周多没捧起书本的我虽然蓬头垢面、面目可憎,甚至连心头都蒙上一层浓重的灰霾。但只要从此时此刻起,重新拿起案头上的书本,我相信无须多么细腻精致的文字,单单是书本散发出来的淡淡书香味,便可如阳光一般消融所有的阴霾,让我耳清目明,思路通畅,懂一点浅显的道理,作一点率真的文章。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