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舍乡愁
文\嘉兴石油分公司蔡小全那年我还不知道余光中,也没有读过全篇的《乡愁》,只是能从别人的口中听到一两句诗歌的传唱。时光是扇半掩的窗子,多多少少要透进窗外一两缕的月光,慢慢地,从不解乡愁到了遇见乡愁,从身入万水千山的看乡愁,到要超然地遗世独立的辨乡愁,越来越熟悉这份乡愁。
最初读到《乡愁》是在我的高中时代,高中真是一个特别的时点,初中或许太稚嫩,大学又过于晚点,高中是给自己埋下人生方向的时点,《乡愁》像一个弹簧,撬起了一个情感的螺丝,渐渐想去寻找乡愁。
说乡愁是什么,我不能完全准确的去定义心里的理解与感受,只能浅略地描绘出一个可能形容它的轮廓,乡愁是远方,一个自己未曾真眼见到,但是先人曾经留下故事的地方;乡愁是挂念,一个承载了几代人的牵挂的符号;乡愁是梦,一个梦萦几回有时还能偶尔拜访的故土。
月光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初带给我的是一种强烈的感情震颤,一张船票,一枚邮票,太过于真实,这是难以承载而又默默背负前行完了的生命之重。这回看《国家宝藏》,其中梁金生先生讲述自己家庭两岸相隔的情况,真实地传递出了这样一部最初始的乡愁感情,这段感情可以说是如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故乡的强烈,一首乡愁,像一根针,挑穿了闷在心中的感情,那些前半生度日如同参商的人们的感受得以宣泄。
有人评说乡愁流露出一种悲哀,这种悲哀根源很深,一方面是来自安土重迁的人们,他们传达出的跨越世纪的对故土、宗族的思念和身份上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是对新环境的畏惧与无知所招来的退缩感。我不是很认同这种观点,看似有理但却偏离。乡愁不是安土重迁带来的感情,不是外来侵占灌输的审美表达,中国人富于创造和开拓,也兢兢业业地保守着自己文化的温暖,乡愁,更多的说的是与人的牵挂。
没有体验无从谈及,翻开记了四年日记的我还是很难认识到当年的记录是为了慰藉自己今后漫长的乡愁。直到《芳华》里出现了散伙饭的那一幕,大家唱起歌,我才得到了一把钥匙,去开启自己的乡愁,文艺团的成员们坐在我对面,他们的演绎就像是一面镜子,直照出一个真实的我们。
或许奥斯卡·王尔德说的只有描绘出来才是存在的观念能证明我看到《芳华》时的感受,我才有从一张船票,一枚邮票的具体渡行到自己的世界来谈及乡愁。
离别不在远,也不在久,乡愁的生发是基于层层叠叠的人情与关系的交织折叠而出现的,这种交织折叠不像织布的经纬,而是时不时地从这里穿来一根人物线,从那处引来一根关系纱,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张有疏有密的网,乡愁就是这样,你知道他们都存在于这张网之上,但不知道他们在这张网的那一端,你时而牵一牵这根丝,扯一扯那根筋,想去知道线的那头是不是过一会儿还能有一阵动静。
这样的举动是来自内心的呼唤,乡愁也就在一牵一拉的过程里变得具体。
余光中先生走了,他点出的乡愁之感却在不断丰盈,这就是诗人最大的成就吧。
我们难舍乡愁,因为乡愁是人生的一段经历,是人生的一个跨在时点上的坐标,是人生的一个徽章,乡愁是集成了我们与他人交流互动的经验与结果的种子,它是活的,有生机的。
我们难舍乡愁,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能量,一种召唤,让我们不断地去开创进取,在一片新的征程上不断地开拓。
我们难舍乡愁,因为乡愁是一个根,这个根根植于每一个中华文化的传人,让我们不忘初心,有了一个安定的内心平和世界去抵御外来的风雨变幻。 感谢赵老师分享! 赵老师辛苦了! 问好赵老师!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对专页的支持!回 4楼(煤缘) 的帖子
白老师给力!赞一个!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