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的是芳华,长的是人生
文\西南油气分公司纪梅玲看完导演冯小刚的新作《芳华》,走出影院,冬夜的街头显得格外沉默,晕黄的路灯下,夜色包裹着整座旌城。我抬头长吐一口气,热气拖着长长的尾巴,消失在夜色中,瞬间没有了痕迹。
如果说,原著《芳华》是严歌苓写给自己青春的一本小说,那么,电影《芳华》就是冯小刚写给青春的一封情书。两个小时的电影,在一片锣鼓齐鸣、歌舞升平中开始,在平静的站台长椅上结束。让人感叹青春转瞬即逝,多少芳华成了明日黄花。成长中多少委屈,多少的无法原谅,多少的辜负,多少的我爱你、你却爱着她,最后都归于了静寂……宛如吐出那口气,一阵寒风吹过,荡然无存,空留夜空里的一声叹息。
“芳华”是什么呢?就像电影里前半部分给我们所呈现的那样:萧穗子、郝淑雯、林丁丁、陈灿以及刘峰、何小萍,他们都处在一生中最青春的年纪,有着最为青涩的脸、最为单纯的气质,他们阳光、稚嫩、朝气蓬勃、充满希望。这份“青春”看起来很唯美,练功房的排舞、游泳池的嬉闹、崇山峻岭间的户外演出,还有绿色的衣服、漱口杯、桌椅、墙面,那种青春的质感融入到演员的气质里,融入到影片的服装道具里。
他们的爱情简单、纯粹、真诚,没有花里胡哨的表达,没有浮华做作的举止,更多是那种纯朴的、平实的情意。例如陈灿的那颗西红柿,令萧穗子满心欢喜,感觉特别甜;刘峰给林丁丁煮挂面、挑脚泡、问萧穗子她们周末一般都干吗,这些也都是刘峰的情感表达;吴干事追着给林丁丁拍照,给她带的罐头,是他所表达的爱意;萧穗子替陈灿擦水、帮他说话、拿着自己的金首饰给他镶牙……诸如此类,没有浪漫的甜言蜜语,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但人感受到满满令人爱意。
可是,仅仅把“芳华”理解为一段青春芳华,又过于肤浅了。犹记得导演冯小刚在影片试映会时说过,他拍这部电影,一个最主要的想法,就是想让当下的人们,关注到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关注到那场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关注到那些人物的命运,唤醒人们铭记历史、铭记那些做出过巨大奉献的人们。
看过这部电影,我大概就能体会到冯导这番话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达。在我看来,“芳华”的第二重意思,应该是整部电影传递出的关于时代、关于战争、关于人物命运的探讨,令人深思,也令人感动。特别是影片的后半段里,我看到个体命运在时代裹挟下的毫无力气,看到英勇战士们面临的战争的残酷,看到岁月变幻中,一张张青春阳光的脸,慢慢变成沧桑无力的面容。
主人公刘峰是个活雷锋,从给人修手表、帮人捉猪、替人打造沙发,到奔赴战场、冲到前线、面对枪林弹雨,再到失去右臂、靠拉书为生,他所经历的,是一个“大家公认的好人”,也是一个“大家并不真正关心的凡人。”他在用最炫彩的画笔涂抹完自己的华芳之后,转而走向了可活可死的命运。在别人问他过得好不好的时候,他说:要看跟谁比,跟躺在坟墓里的战友比,自己已经是好得不得了。
再看女主人公何小萍,童年时经历父亲被称为“劳改犯”,母亲改嫁后只在一次她冻生病时抱过她,成长过程缺乏温暖、缺乏爱护,原以为进入文工团就可以获得温暖生活,到文工团之后也还是被欺负、被嫌弃甚至被误解。她原本怀揣着希望,最后却拥抱着失望,对团里的人寒心之后发出的那记冷笑,是她经历的又一番成长。而在经历战争之后,她的精神变化与之后生活的变化,也都是人生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的磨炼。
包括萧穗子、郝淑雯、林丁丁等在内的那一批人,都在不同的人生经历里,书写着另一种“芳华”。这“芳华”不再像青春时那样绿意盎然,而更像解散后的文工团大院里渐渐斑驳的墙。
当影片结尾,镜头从依偎在一块的刘峰与何小萍身上慢慢拉开,韩红《绒花》的旋律渐渐响起,泛起的涟漪激荡着我看似平静的内心。生命中,与我们相遇的事物,有时温暖,有时冷漠,有时是善念,有时是敌意。这些东西渐渐化成生命的底色,操控着我们的选择,决定着我们的悲喜,甚至会定义我们的人生。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感谢《芳华》。 感谢赵老师分享! 赵老师辛苦了! 问好赵老师!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对专页的支持!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白老师给力!赞一个!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一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