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苏轼
文\湖南石油 刘阅假如给我一个选择,让我生活在古代的话,我会选择北宋,选择那个有你的时代——苏轼时代,真想跨过千年的时光与你畅读。
品读苏轼,他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战垒西边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站在历史潮头的豪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又看到了一个重情重意的情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渴望被朝廷重用,竭尽全力奔赴沙场,报效国家的忠臣。读他的诗词,我们触摸到了他的人生经历,感受到了他一生的情感变化,以及他的潇洒、豁达、忧伤。此时,快乐之情自然会溢于言表。
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对于他的诗词,无论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为过。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欧阳修在读苏轼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说起我来的。”
品读苏轼,读你的精魂,读你的诗胆豪气,读你诗中拓出的爱国精神,那一句句、一行行千吟不衰的诗词,你酿成的诗酒又醉倒了多少炎黄子孙,在我国,不管是游历名山名水,还是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轼,仿佛离了苏轼,山、水、月都会黯然失色。如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使得中秋的月亮格外美丽、传奇。据说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便知道他必是在读苏轼的文章;更有甚者,古代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因为太爱苏轼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苏轼的才华到了如此地步,实在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品读苏轼,用诗诉说人生,用情塑造人生,用非凡的气韵点缀人生。苏轼命运多舛,身后有朋友的出卖,捕风捉影的诬陷,莫须有罪名的笼罩,他有过“乌台诗案”的满身脏水,有过丢官司保命的侥幸和穷途末路的绝望,还有过被放逐的寂寞。尽管如此,苏轼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写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他曾做“我欲乘风归去”的奇想,却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心态,然而他在发出“人生如逆旅”的慨叹,依然能写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般极富理趣的名句。
品读苏轼,淡泊功名,苏轼一生襟怀不得伸张的坎坷人生,代表了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苏轼一生屡屡遭贬,殁后文章才为世人重视,苏轼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桑余生”。他没有自甘沉沦,仍以一种豁达的心境乘船出游,醉心于山水之间,他的豪放成为一道风景,矗立在北宋河畔,供后人仰望!
品读苏轼,让我们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苏轼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苏轼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苏轼一穿戴,便让“东坡帽”“东坡屐”长存民间;苏轼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诸如此类,苏轼的稍一不留神,就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品读苏轼,品出的是黑色天幕上最闪亮的星;品读苏轼,品出的是花架上最美的淡雅的海棠,清香宜人;品读苏轼,品出的是歌唱舞台上的交响曲,催人奋进!
仰望历史,将风景永留心中。 感谢赵老师分享! 赵老师辛苦了!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对专页的支持!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一快乐! 谢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回 5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屈老师的来访支持!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