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国画》有感
文/韶关石油公司 杨红昨夜清风入梦来
吹拂留痕绵不止
千结贯肠默不语
奈何人间是沧桑
凌晨时分,我终于依依不舍的合上了《国画》。这本书陪着我走过了这一阵的深秋和暖冬的每一个夜晚,50多万字的长篇巨著,就这样一页页翻过去的时候,中途确实有过一丝的懈怠和烦倦,但我总是可以很快又被吸引进去,成为其中一员,与之同悲同喜,
其实,它并不能给人带来冬天最需要的温暖感,但它的意义,也本不在此。它也没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我觉得,它就像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小品,虽然平淡无奇,但却用它的朴实、真诚,一点点地引着你走近,然后,通过故事中小人物的痛苦、挣扎、快乐和哀伤,去感受这个绮丽多姿却又总是充满着无奈的世界。
作者将这本书命名为《国画》,用意比较含蓄。书中并没有花太多笔墨介绍作画的画家和他的画。作为朱怀镜的朋友,完全视名利为身外之物的画家李明溪,最用心画了两幅极具市场价值的画,被朱怀镜“巧借豪夺”的“借花献佛”,一副送给了皮市长,一副送给了柳秘书长。这两幅画里,都有李明溪对官场含蓄的嘲讽与指喻。后来,沉醉在自己世界里的李明溪渐渐“走火入魔”,最后竟然疯掉了,但朱怀镜却因此一路官运亨通,无疑显得更加讽刺。
小说比较长,但当你静下心来,一点点地看下去的时候,你便会有一种不舍离手的感觉。你也会发现,书中的每一个人,其实就是你身边的一些人,甚至还是你熟悉的一些人、一些事,你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每一个场景,甚至每一个发展,所有的一切,都仿似在预料与情理之中,但即便熟悉,却也依然让你欲罢不能。
古人有云:世事练达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国画》据说最受公务员欢迎,虽然我不是公务员,但我也很喜欢它,除了以上的几个原因之外,书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语言的表述,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非常到位、合情合理,尤其是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腻、细致又深刻,这应该是我喜欢它的一个主要原因。当然,这是每一个文学大师都应该具备的、也最基本的功夫,但我喜欢它的现实性,读起来总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无奈与喜感——对人生与社会的无奈,对希望和快乐的喜悦。
书中的主人公朱怀镜,本是一个寒门弟子,一个基层小县城的公务员,因得到了市长的赏识,几年不到,就从一个副处,做到了副局级干部,但因为自己深爱的情人,一个大酒店的总经理,也是一个漂亮的、深情的女人,因自己的撮合,被迫参与到市长的儿子操控的酒店收购案中,并被迫贪污受贿20万而身陷囹圄,自己的人生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没有预料到的改变。最后,经历了婚姻与爱情变故,事业低迷的朱怀镜,又因自己的小聪明和小侥幸,得到了他人的提携,事业梅开二度,开启了新的人生。只是在囹圄中的情人又有什么下场?自己最在乎的朋友——那个发疯又失踪的画家,后来又去了哪里?坚持要离婚的老婆,是否真的离婚了?作者并没有继续交代下去。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澜壮阔、峰回路转,这些人物何去何从,似乎已经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作者已经把想要描述的、想要展示的东西,已经全部淋漓尽致的呈现出来了。
这种开放式的结尾,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关注,因为未知,才留给了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你会在心中给每一个人物的结局做很多设想,每一个可能都有可能,也可能都没有可能,而这,也会引导着你,对人性、对人生、对名利、对感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而且,小说里没有实现好人就一定好报,坏人就一定有恶报,对一个完整的故事来说,这或许有一点点颠覆常人的思维与惯势,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文章显得更加真实与接地气。
无疑,主人公朱怀镜是一个可怜的人,虽然他一路官运亨通,名利双收,获得了他人眼羡的身份和地位,但他却感觉自己在一点点的变得一无所有:爱情、亲情、友情,都全部一点点的离他而去,自尊、自爱和自重,也都渐渐变得可有可无。被老公背叛的香妹自然也是可怜的,但真真最可怜的人,却是他的情人——玉琴,这个为了爱、为了事业牺牲掉自己一切的女人,最后只落得一个孤苦又寂然的下场。书的最后,描述了曾经那个妙不可言的玉人,在囹圄中的憔悴与悲凉,让人心酸,更让人深深的同情。
合上书本之后,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在如水的夜晚里,我在梦里看见,曾经那个吟吟浅笑的玉人,正坐在后排的椅子上,深情的凝望着主席台上的朱怀镜。那个他,还是那么意气风发的样子,但他终于勇敢的,在众目睽睽中,牵起了她的手…… 谢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 1楼(屈联西) 的帖子
感谢屈老师的来访支持!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