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7-12-26 18:52:13

乡村戏

    文\河南石油 黄龙江

    最近,浏览宋词元曲,勾起小时候家乡戏曲的回忆来,记得在村镇的一隅,有一做土夯筑的院子,石块垒切的舞台,旁边竖几排挂帷幕、布景的电线杆子,院墙旁门有一一排老大队部的仓库,是买票人和唱戏人的临时住所,每当农闲和庙会前夕就有来自豫北和豫东的剧团来演出,以前除了露天电影就属戏剧让人着迷,是戏剧让闭塞的村镇有了点闹腾和祥和,给劳作和生活方式单一的湖畔人家带来外面世界的精彩纷呈。让人生丰盈和滋润起来,让乏味的生活活跃起来……

    由于母亲是个喜欢看戏剧的人,就时常带我们去看大戏(故乡人对所有戏剧的称呼),起初,看台上咿呀咿呀,领带头饰,花不溜求,也看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后来经过母亲的讲解,也知道了生旦净末丑……也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印象最深的是《王宝釧坐寒窑》、《穆桂英挂帅》、《陈三两挂堂》、《栓宝吊孝》、《卷席筒》、《轧美案》又叫(黑老包刀轧陈世美)……的传统老剧目。也算对历史知识的一种普及吧,从戏剧的世界里,我感受到了未知的百态人生,也深受其影响,后来才从阴影中走出去,从大团圆的梦境里走出来,不断领略人生路上上的坎坎坷坷,悲观聚合,阴晴圆缺……戏剧难道不是浓缩了的人生?戏剧化的场景难道不是常常在我们生命中反复无常的上演吗?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乡村戏剧一般是粗棘和喧嚣的,绝大部分是劝世、宣扬孝道、刻画美丑、鞭挞俗世、有警世、喻世、醒世等功能,后来演化为纯粹娱乐和被电影所冲击,古装的传承断层,导致她的式微,一直到如今成了红白喜事中的穿插段子。这很可惜,戏剧作为国粹,不能娱乐、快餐化,要与时俱进,不断传承创新,继续发扬光大。

    乡村戏剧,的确影响了一代人,在物质生活相对缺乏的岁月,她滋润和养育那些穷乡僻壤渴望灵魂滋养的老百姓,和有为之人。让精神之光添彩,她传递的正能量超出了物质生活的相对贫乏。成就了不少读耕传家的村落隐才。

    乡村戏剧,一般在庙会时节最为盛行,恰逢农忙前夕,男女老少,都早早自带凳子,蜂拥而至,在村镇的露天影院看大戏,一般中午都不回家吃午饭,也有为了声一两毛钱,转等放票(戏剧快要结束时,没有售票人和把门人的一种叫法)。孩子们也是在发票时从学校纷纷赶来,一是凑凑个热闹,二来是找大人回家吃晚饭。散场时节,往往是剧情高潮部分,在折子戏里,往往到这点上就宣布停演了。报幕的出来鞠个躬,一抱拳,各位不好意思。且听明天续集……大人们快意犹未尽,不少戏迷骂骂咧咧,满口戏文,哼哼唧唧的抄起板凳顺人流而去,也有好事的,还在磨磨唧唧看收拾布景的工作人员,也有的跑到后台看戏子卸妆。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看大戏,没有到放票时间,我们有没有钱买票进去,说去找家长,把门的不信,那时候有没有电话联系,就想一个绝妙的办法,守护在售票处,看到有大人没带小孩子,就上去死皮赖脸,拉呱攀亲戚,嘴甜的像刚吃过蜂蜜,大人们心软了。就捎带我们进去,由于身高受限,看不到戏台子,只能听戏,后来就干醋爬到附近杨槐树上,也有钻到戏台子附近,近距离看戏,老百姓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也有人说,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孩子们最喜欢看骑马打仗的戏。戏里的马是一个类似鸡毛掸子的物件,千军万马也是三两个举旗子的兵丁,只有通过音响和布景展现故事情节。

    一晃廿几年,如白驹过隙,如今,戏剧很少在村落上演了。连城里的所谓的奥斯卡剧院也门可罗雀,那些熟悉的剧情和记忆犹新的画面,还时不时在脑海闪现。

煤缘 发表于 2017-12-26 18:52:44

羊君 发表于 2017-12-26 18:58:02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煤缘 发表于 2017-12-26 19:20:36

羊君 发表于 2017-12-27 17:18:54

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村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