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招牌
金字招牌在装修一新的豫光展览馆内,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门缩影,门上挂着两个牌子:“济源黄金冶炼厂”和“济源矿灯厂”,一旁有两位身着工作衣、手推自行车的人物塑像。每每有客人参观,讲解员总会解说:“这座大门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豫光大门的复原,门上挂的两个牌子既是当时的厂名,也是那时济源人心中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济源形象的“金招牌”
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济源黄金冶炼厂的“前世今生”,一种传奇的色彩蕴含其中。济源黄金冶炼厂的前世是济源综合冶炼厂。1957年4月7日,济源县委决定成立济源综合冶炼厂等6家工业厂矿。4月27日,济源县犁面社的2名干部酒传斌、翟本奎及6名工人奉调进驻姑嫂山勲掌铅矿,打响了济源综合冶炼厂采探矿的第一枪。
1978年8月7日,根据国家发展黄金生产的需要,经河南省计委批准,“济源综合冶炼厂”改名为“河南省济源黄金冶炼厂”。
1979年4月,党中央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改名后的济源黄金冶炼厂千方百计解决新问题,适应新形势。当年就完成工业产值1326万元,实现利润96万元,不光创下了企业历史最高纪录,同时也成为济源工业战线的骨干企业。
1987年3月10日,投资500万元的金银铅一期扩改工程破土动工。电解铅设计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1990年7月,投资950万元,再次对铅冶炼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完成后,电解铅生产达到1.5万吨。1990年,企业黄金产量完成一万三千两。
那时,只要提起济源黄金冶炼厂,济源人的心中最重要的一个形象就是一块块金灿灿的“金疙瘩”。济源黄金冶炼厂的名气随着发展不胫而走,据当时跑业务的老职工回忆,刚开始的时候,厂的名气小,许多人都是爱理不理的,后来只要一提到济源黄金冶炼厂,就非常客气起来。
工人安居乐业的“活招牌”
1986年底,公司厂区内基本上实现了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楼前舍后青松簇拥,厅前路侧花草环绕,花坛绿洲交相辉映。建成自行车棚450平方米,硬化路面6700平方米,占可硬化面积的80%,改造扩建了厂部办公楼、大礼堂、职工餐厅,建成大型喷泉两处及150平米花房一座,基本上实现了厂区园林化。
当时,济源黄金冶炼厂属于地方国营企业,工资待遇好,生活福利高,对农村老百姓而言,是铁饭碗,许多人都想成为一名国有企业的工人,有的一家有好几个兄弟姐妹都在厂里上班,穿着有特殊标志的厂服,走在大街上,满满的自豪感由然而生。
据上了年纪的西关村老人们讲,当时济源黄金冶炼厂有了名气以后,原本不甚热闹的西关村开始繁华起来,小商店、小饭店应运而生,有来来往往的上下班工人,也有业务关系的外单位人,厂门口是门庭若市,热闹异常。许多人电话相约碰面,一般都会选择济源黄金冶炼厂门口,名气大,容易找。还有男女谈婚论嫁的,只要说是在济源黄金冶炼厂上班的,都会另眼相看,婚事自然就容易解决。
不光是黄金冶炼厂的姑娘和小伙有人抢着要,就连每年中秋节前,厂里食堂为工人加工制作的月饼也成了济源一道特有的“美食”。食堂师傅们烤制的新鲜、酥甜的月饼,第一时间发到工人的手中。虽然现在的市场上广式月饼、酥皮月饼早都遍地都是,可济源的老百姓一想起这种老式的手工月饼总是说:“还是人家黄金冶炼厂的月饼好吃!”
文艺演出的“响招牌”
黄金冶炼厂有支“威风锣鼓队”,那名号不光在济源,就是在周边市县都是响当当的。
大凡生于70年代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记忆,那时的群众文化生活匮乏,每年的元宵节,一些厂矿企业、乡镇都会出节目参加巡演。道路两边是拥挤的人流,围观群众是争先恐后,你推我挤,只要看到济源黄金冶炼厂的锣鼓表演方队过来,大老远都会情不自禁地拍手鼓掌,为那些戴红头巾,身穿工作服的鼓手小伙子们和精彩、新颖的节目大声叫好。
每年济源市举办的各种大型文艺汇演都少不了豫光的身影。大合唱、运动会、演讲赛、职工技能大赛等等,市民都对豫光的参与情有独钟。参赛的队伍经常有人说:“你看,人家冶炼厂一来,这第一名又没咱的份儿了!”
1994年,济源黄金冶炼厂改制更名为河南豫光金铅集团公司,但是许多上年纪的人对豫光这个名字却非常陌生,他们早已将济源黄金冶炼厂根植于记忆深处。经过无数次的风雨洗礼,豫光集团在改革的浪潮中,逐步做大做强起来,同时也承载了许多济源人共同的美好回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