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夺油创效路上勤燕飞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静。江汉油田江汉采油厂王东采油管理区技术信息室内,灯光依旧明亮。寒风挤窗而入,坐在电脑前的女子下意识地拢了拢衣服,揉了揉发涩的眼睛。连续几日的挑灯夜战已让她身疲体乏,但看着即将审核完的措施方案,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就是江汉采油厂王东采油管理区技术信息室主任王晓燕。
今年45岁的王晓燕,1991年毕业于重庆石油学校,先后从事过地质、作业、工程等石油技术现场工作。26年来,她长期扎根基层,无怨无悔,用精细与严谨,攻克了一个个增油难关;用执着与奉献,书写了一名基层技术工作者的石油情怀。她主持或参与完成局、厂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局、厂科技进步奖15项。她本人先后获厂“双文明模范个人”“巾帼立业标兵”等称号。2017年,在王晓燕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作为江汉采油厂9个采油管理区中第二产量大户的王东采油管理区,以优异的开发管理水平,夺得江汉采油厂年度“降本增效”杯,成为全厂吨油成本最低、开发效益最好的采油管理区。
深挖地层“黑金”——串起稳油上产“效益链”
2013年7月,在原五七作业区技术办地质技术岗工作15年的王晓燕,为方便照顾在武汉华师附中上高中的女儿,主动要求来到湖北黄冈新捷LNG项目部,负责质量管理工作。时间悄悄来到了2015年底,一个来自王东采油管理区的电话,改变了王晓燕的生活重心。电话那头是王晓燕昔日的领导、如今的王东采油管理区经理。“晓燕,管理区技术信息室主任调走了,现在管理区亟需地质人才,王场油田你比较熟悉,组织上希望你能回来挑这副担子!”那一夜,她辗转反侧,一边是难以割舍的石油情,一边是女儿即将面临高考。
“组织上培养了我这么多年,现在需要我,我就应该义不容辞!”经过认真思考,王晓燕选择重返江汉,重回石油技术岗位。
那时,油公司建设刚起步,又正值低油价寒冬期,全厂产能建设、措施挖潜等工作量大幅压减。刚组建不足半年的王东采油管理区,就将稳产重心放在了老区动态调整上,而这个重任就落在了王晓燕和技术信息室的7名技术员的肩上。王东采油管理区技术信息室主要担负全区地质分析、工程优化、注水调整等工作,活多、人少、压力大。王晓燕虽然熟悉王场油田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特征,但离开的三年里,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为重新认识油水井生产状况,她日以继夜地查阅了300多口井史资料,对比分析了5000多个技术数据。那段时间,王晓燕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钟摆,白天和黑夜的界限模糊了,节假日、双休日的概念没有了,但她对潜力区块的认识却越来越清晰了。
对于王场油田中南区块,王晓燕有着特殊感情。在原五七作业区担任地质技术员时,她就负责中南区块的开发管理,区块上的每口油水井她都视同自己的孩子,悉心照料,精心呵护。该区块开发的鼎盛时期,日产油量曾高达330吨。然而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中南区块注采两难、物性差异大等开发“顽疾”日益严重,各项开发指标也每况愈下,到2016年4月,日产已降至70吨。一时间,“中南老矣、雄风不再”的喟叹声不绝于耳。王晓燕将中南区块作为第一个攻坚对象,按照“油上出问题,水上找原因”的思路,仔细查找开发资料,认真对比曲线变化,虚心请教地质专家。通过分析研究,她很快找到了“症结”:由于长期注水开发再加上裂缝,中南区块水淹现象严重,要想使中南焕发青春,必须做好“水文章”。她翻出中南区块37口油水井生产资料,一口井一口井地精细对比,一个数据一个数据地精细解释,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地精细描述。每一次分析犹如一场思维博弈,直到自己无法否定自己才算落定。由于过度用脑,王晓燕神经性偏头疼又犯了,她吃点药缓解疼痛后,又一头扎进资料堆里……
通过精细对比研究,王晓燕找到中南区块挖潜增效的“水疗”妙招:锁定王4斜8—6和王4斜11—9两口油井,实施“投转注”,及时补充区块地层能量;精心制定王4斜10—7水井卡漏注水措施,对王4斜9—5井“点对点帮扶”,促产量稳中有升;优化注水方案,精细调整注水量,确保区块注入“效益水”。一系列有效措施为中南区块地下重建了一条条“水运线”,激发了“油活力”:目前,该区块注采对应率上升了8个百分点,日产油量升至110吨,成为全区拿油主战场。
2017年初,王东采油管理区原技术副经理因工作需要调离岗位,并长期空缺,王晓燕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查看现场、制定措施、审核方案、分析汇报……她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在挖潜增油之路上,她就像一个勤奋的登山者,带领着办公室人员用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串起了稳油上产“效益链”:通过认真分析王场油田北断块水淹层,反复对比30多口油井层位,精心制定补孔油帽子层措施,“水中捞油”2269吨;研究分析日产油仅为1吨的王4斜12-10井的100多个历史数据,绘制十余张动态分析曲线,制定油井酸化解堵方案,让该井重获“新生”,两个月累计增油500多吨;制定王4斜12-8井“油井转注”措施,补充地层能量,使该井组在半年里增油2869吨……两年来,由王晓燕提出的25项老区综合调整措施,实施后累计增油逾万吨。2017年,王东采油管理区自然递减率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措施有效率同比提升11.7个百分点,多项开发指标在全厂名列前茅。
拴牢成本“牛鼻子”——叩开节能降本“效益门”
开展技术分析,制定调整措施,不仅要算稳油上产增油账,也要算好节支降耗成本账。这是王晓燕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维护性作业是成本支出的大头,如何拴住这个成本支出的“牛鼻子”?通过仔细查看作业井史资料、认真分析王场油田油藏特点后,王晓燕把降低维护性作业费的重点放在了全区100多口难管井的治理上。建立完善的难管井台账,是王晓燕控制维护性作业成本的第一步棋。为获取第一手生产资料,准确掌握油井生产“脾性”,王晓燕带领技术人员白天不辞辛苦跑井场、记数据;晚上挑灯夜战做分析、定措施。有时躺在床上休息,井深泵挂、冲程冲次等生产数据依旧在她脑海里打转。每当想到一个好点子,她就会找来纸笔认真记下。“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睡得踏实。”王晓燕如是说。
半个月后,王晓燕瘦了一圈,但油水井管理台账却厚了两倍,里面清晰记录下了72口结盐井、31口结蜡井、13口结膏井和24口出砂井的生产指标和维护措施。这些台账犹如一套“百科全书”,为油井生产保驾护航。进入冬季,王4-斜14-8、王4斜-11-8、王4斜6-6和王4斜-5-3B四口易结蜡结膏井“运转不畅”,王晓燕仔细翻阅管理台账,认真分析生产资料,制定出“井筒清洗+地面管线清扫”的措施,实施后4口油井恢复生产活力。王57斜-10井出砂严重导致抽油杆被卡,王晓燕带领技术人员赶到现场仔细查看,与分析台账相结合后,现场制定热洗方案,及时恢复了正常生产。一年来,王晓燕带领着技术人员定期到井场查蜡、取样,及时调整了68口难管井管理制度,保证了全区油井生产平稳运行。
“再好的管理措施,如果执行不到位,就等同一张白纸。”王晓燕多次在技术分析会上强调。她把降低作业成本的第二步棋落在了措施执行上。王4斜14—8井是一口结蜡严重的难管井,“每月加50公斤清蜡剂、查一次蜡、洗一次井”是它的管理措施,2017年10月,技术员小苏在这口井的管理上打了折扣,少查了一次蜡。虽然油井运行正常,但王晓燕仍严肃批评了他:“如果每个月都少查一次蜡,时间长了油井肯定会出问题,不仅会损失产量,还要花去大笔作业费,这就是失职!”这件事让小苏深受教育,从那以后,他对每口井的管理措施都严格执行,工作一丝不苟。在2017年底的地面大调查中,小苏制定的30多口油井生产制度和措施无一差错。
王晓燕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既让年轻技术人员感受深刻,也让一口口油井受益匪浅:2017年7月,王晓燕针对王4斜9-5井更换变频柜的实际,认真分析生产现状,将冲次从4次调整为3次,泵效由19%提高到30%,实现月节电1500度;在王5斜-5井检泵作业现场,她仔细检查120多根起出管柱,发现第84根油管本体漏失并及时更换,大大节约了材料费。2017年,王东采油管理区维护性作业井次与上年同比下降14井次,节约作业费140多万元。两年来,王晓燕带领技术人员用勤奋钻研、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打开了一扇扇节能降本“效益门”:优化50多口油井生产参数,调整十多口油水井生产制度,节约电耗55万元;通过加强作业现场监督,退回不合格油管2井次;审销不确定、不合理费用百余万元……2017年,由王晓燕提出的30余项降本措施相继实施后,累计节约成本300余万元。
甘做引路“明灯”——照亮夺油路上“效益星”
“没有优秀的团队,就没有优秀的成果。”身为技术信息室主任的王晓燕,深谙这个道理。技术信息室的技术员大都年纪轻、脑子活、反应快,但缺乏经验。为帮助他们快速成长,王晓燕毫无保留地传授着自己20多年的所学、所知、所获。在她看来,多培养一颗夺油路上的“效益星”,油田发展就多一份新希望。
“王主任平时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但每次看到我们工作上有进步,她都会开心得像个孩子。”80后青年地质技术员冯雪萍说出了大家的共同感受。王晓燕带徒弟有个特点,只要徒弟肯学,她一定会手把手地教,直到达到她的要求为止。不过,要让王晓燕满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徒弟冯雪萍就没少吃苦头。
王晓燕选小冯做徒弟原因有三:肯吃苦、悟性高、逻辑思维强。为了栽培好这棵“好苗子”,王晓燕格外用心培养,不论是跑现场查资料,还是做分析定方案,她都把小冯带在身边悉心指导。为提升小冯的综合分析能力,王晓燕常常指定一口单井或是一个区块,让小冯单独制定调整措施方案。最初,小冯制定的方案缺乏分析思路和充分的论据,王晓燕看完后什么都不说,只是在很多地方画问号,让小冯独立思考,重新制定方案。一稿不行就两稿,两稿不行就三稿,直到方案思路对了、内容实了,王晓燕才带着小冯一点点抠细节、抓完善,形成定稿后拿到技术分析会上讨论。这种“魔鬼”式的传艺方式,小冯开始很不适应,但随着方案修改的次数越来越少,她惊喜地发现,师傅教给自己的已超出一个地质技术员的范畴,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很大提高。在2017年厂技术员比武中,小冯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两年来,由小冯单独提出的《王4斜-5-9井冲砂合采》等6项措施,相继实施后增油达1200吨,节约成本逾30万。如今,冯雪萍身兼注水和地质两项工作,成为管理区不可多得的技术骨干。
年轻技术员的每一次成长与进步,王晓燕心里都感到很欣慰。用她的话说:“石油人‘三老四严’的精神需要一代一代往下传,石油技术也一样需要薪火相传。” 她坚持开设“技术课堂”,提升年轻技术员的综合分析能力;她经常深入现场“授艺”,利用到井场查数据、解难题的机会,为员工讲解工艺流程和规范操作,提升技能水平;她坚持经常性开展分析练赛,组织技术人员交流探讨,让大家碰撞思想火花、提高思想认识。这些年来,王晓燕先后培养出了周艳、王莉、尹小玲等十多名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两年来,王晓燕编写了30多个课件,讲授了30多堂技术课,组织开展了40多次论证分析赛,有力推动了管理区青年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提升。
汉江岸畔勤燕飞,夺油路上展风采。王晓燕就像一只不辞辛劳的燕子,身影飞舞在井场间、思维穿梭于地层里,用汗水和智慧、执着和奉献,向着自己的“石油梦”展翅飞翔。
(江汉油田 胡涛 洪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