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8-1-9 20:07:18

拆掉思维里的墙

    文\茂名石化王雅兰

    把杨桃切开的话,它的横断面是个五角星,可再换个角度看,它又是不同的形状了……
    (一)

    “我仰着脑袋找预硫化线,管子突然分叉了,然后大脑一片混沌,忘记自己到底是在找哪一条,来来回回跑,却总卡在同一个位置……突然就吓醒了,脑门上全是汗……”

    给大家讲这个梦的时候还是心有余悸,他们听完一个个都笑话我这是“管线中毒”。我哭笑不得,试图为自己辩解:“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啊。我找管线真不行,有次找了半天发现自己‘追错了人’,有次以为找全了,回头一对,发现漏了一小半……”

    见我面有苦色,同事小林安慰我:“没事儿,等下我带你到现场走一段,给你讲讲我的一些方法。”一听有方法,我的眼睛亮了起来。

    “你看头顶这条线,能找到几个出口?”

    “一个,不对,两个。”

    “没了?再仔细看看?”

    “就两个啊,真看不出来了。”

    他摇摇头,抬起手臂,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果然又发现一条约莫两寸的接出来的管。看到我崇拜的目光,他表示很受用:“在界区和管廊下找管子的时候目光要放宽一点,要注意交叉管线的出现,这些管线很可能就是在阀门后面你看不到的地方接出来的。简单地说,你不能只单单地横向或纵向看,要把视线从360度调整到720度……”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以往我都只顾顺着一个方向看,糊里糊涂地就被管子“牵着鼻子走”了。其实走流程的时候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视角来审视它们啊!

    (二)

    一班的凌班长被我们称为 “装置流程的活化石”,而我对他的崇拜是从得知他的一个“创举”开始的:D-3103缓冲罐最初只设计了用除氧水线来配胺,后来发现除氧水温度太高,很长时间还无法冷却。如何把更为合适的除盐水引进来呢?按照一般的思维,恐怕要“大刀阔斧”的改造一番了,但凌班长动了一番脑筋,发现“送胺管也可以走除盐水”,于是在原有的流程上,通过“一管多用”,巧妙地解决了问题。不仅能把工艺学精,学通,学透,更能灵活变通,以“不变应万变”,恐怕这就是最高的的境界了吧。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工作的时候单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很容易因为视角盲点而造成思维局限,这对问题的解决无疑是不利的。试着“跳出”问题看问题,换个角度,拆掉思维里的墙,以全新的目光审视它,才能找到突破。当然要想做到像凌班长一样活学活用,除了要使脑筋保持灵活,更要做到熟悉流程,打好基本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拆掉思维里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