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忆江南:湖山日历2018》有感
文\嘉兴石油蔡小全小镇是都市信息的神经末梢,信息化的时代,朋友圈扁平化了消息传播的通道,个体作为嵌入消息平台的一元对信息的接受已经不会太过滞后。
最近在杭州的朋友们都在冷雨吹打的窗檐下传来了最新的典雅西湖,一本来自江南姑娘宋乐天的《忆江南:湖山日历2018》用她365天的观察,为我们重新描绘了一个全新的西湖物候志。
左眼,取景器,西湖山水,三点连线,她以摄影的方式记录西湖的每一处,荷、柳、枫、石蒜、桂、玉兰、花市、莲市、香市、佛寺、茶田、殿宇、人家。
西湖的自然之美,乐衷于山水之人自然会被陶醉其中,西湖的人物景观之美,却要一双慧眼加以纤纤素手的勾勒才能摹出神韵。
宋乐天从对自然的摄影关注渐渐被摄影静物时的光阴流转和人来人往的都市的生气所牵引,最终走向对人文世界的关注。西湖的工作人员、天竺的僧人、负茶而行的茶农、临时相遇的游客都成了她摄影镜头下的诚实之美的载体。
四季更迭十次,新年又至,她的老相机已经快摁不动快门,在这两年中,她说自己的拍摄技艺已经发生了改善,对于以前的照片,她更愿意称之为“糖水照”,这两年,她的照片显得更愿意去积极捕捉在细小的时间节点,关于人物,关于自然的细微变幻。你能从照片中看到十二月的冷雨拍打了一夜的鸡爪槭被清晨的第一阵凉风抚摸的动静,日子往前边数,阳春三月樱花树下的画舫,船沿上沾满了细碎的重瓣樱散落的花瓣。
印象最深的还是她以莲市为背景的给西湖水域管理处绿化队拍摄的一组照片,每次看别人要去拍一组照片,脑子里第一个印象就是毛主席的教导,要多去发觉劳动者的面貌,虽然时光跨到了2018年,可这句话怎么也挥之不去,无论是去看人拍自然景观还是别的光怪陆离的景象,都是这样。
乐天的这组照片给我的印象之所以很深,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也是来源于此,她的镜头满足了我对这一教导的践行,照片反映了绿化队为市民服务,在西湖里为西湖植物做保养的日常工作状态,绿化队的工作室掩映在曲院风荷公园之中,不大的空间里设施一应俱全,他们每天从当天的夜晚开始整理准备第二天要用到的工具,因为第二天要赶在游客队伍之前出门整理养护植物,照片里,初晨蒙蒙亮的太阳刺透一行排列笔直的水杉,绿化队小组划着工作船在西湖的各处维护设施,清理杂物与垃圾。这天,他们要下到冰冷的湖水中更换荷区的竹制栅栏,照片里,一位绿化队员援住的忍冬藤上还滴趟着亮闪闪的露水,可以想见,那时的湖面一定是冷的吧。
非常感动,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能看到她更多的摄影作品,乐天通过端起相机记录下的劳动画面,这些以各种方式与自然相联系的人,僧人、茶农、西湖边的工作者,他们是美和善良最佳的载体,值得被摄影记录下来。合上相册,脑海里最直观的审美回味莫过于出现在林木幽静,水声潺潺的曲院风荷,他们所传达出来的美的笑脸。
有如爱德华·马奈《草地上的午餐》画中的裸女朝着观看她的观众娴静地微笑一样。西方人善于用最物化最鲜明的感性来表达对精神美的赞颂,裸女的象征就是最真善的美的状态,她朝观众看,四面八方的观众的眼神都可以与她对视交流,表现出美的俯拾便可得的道理,近代的我们的审美方式也更多的通过借助三维,四维甚至是更多维度的空间和系统复杂的景物构建来表达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在向物化的表达的倾斜中,仍然保留了一些属于自身的表达技巧,总体看来,类似于一行绿化队员新进在绿林小道的手法,都是借用人作为表达的符号,最终传递出作者的内心话语,虽然物化的并不如西方那么彻底,总感觉好像包裹着什么摩挲的外衣,但要传达的通道和内涵还是清晰可见的。
一直翻阅到最后一页,日历里一张接一张的花木、虫鸟、建筑、人物,看这写画面,声音轻,但充满亲切,几乎让人产生错觉,自己正身处其中的某处,有一种漫长时间沉淀出的亲密和熟悉。一帧一帧翻看,画面中,山脚的茶歌悠扬和人声渐渐消去,话也少了,最后出现了几张纯粹的雨打芭蕉和雪照,极像张岱孤舟西湖心的白描世界,仿佛世界都静了。引人赞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