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黄晓明
[三明日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是黄晓明上学时老师的教诲。如果上升到世界观的角度,可以说,这算是黄晓明最初的启蒙。
27年,人生最精华的岁月,在福建华电永安发电有限公司基层班组里,黄晓明挥洒着青春的热情与汗水。他先后完成燃料系统几十项改造项目,为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做出突出的贡献。“五一”前夕,黄晓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干一行 爱一行
在永电公司最初的几年时间里,无论是上班的工余时间还是下班的业余时间,黄晓明都在学习业务知识。每天,他除了看图纸资料,还到现场认真比对,深更半夜还在记录学习体会,总结白天的技术操作心得。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高中毕业的黄晓明通过自学全面掌握了《电工基础》、《工业电子基础》、《热工检测及自动控制》等知识。仅三个月时间就能独立上岗,成为班组生产骨干。三年后的1986年,他被任命为热工远控班班长。
1991年5月,厂里为了加强输煤输油设备管理,决定组建“燃料电修班”,负责燃料电气设备的检修。这是个工作环境艰苦的新班组,黄晓明主动请缨,担任班长。
全班共有10名成员。为了提高新同志的技术水平和对设备故障的判断能力,作为一班之长,他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图纸和资料,动手编写了一本便于随身携带的袖珍《电工维修手册》,里面既有燃料电气设备系统图,也有一些平时工作中实用的基本电工知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全是他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积累。
20多年过去了,黄晓明编的《电工维护手册》依然是燃料电修班员工的重要帮手,在燃料电修班工作过的人对《电工维护手册》是那么熟悉而又亲切。
爱一行 精一行
黄晓明是个爱琢磨的人,有事没事,就对一陈不变的设备技术进行创新改造。
有一年大年初二凌晨2点,黄晓明突然接到运行人员的告急电话:3号行车无法运行。他二话没说立即赶到现场,经查又是3号行车滑线架固定杆脱焊,滑线变形弯曲,22根电缆约100多个线头从开关盘内被扯断。这是一个老毛病了,为什么不能制服它?
黄晓明结合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大胆提出采用塑铝绝缘滑线取代厂家原来的角钢与滑块连接的设计方式,改造后有效提高了桥式抓斗起重机的运行可靠性。仅此一项技术革新就免除了原来每个月4到5次的抢修工作量。多年来,改造后的设备再也没有发生过故障。
2004年,厂里把9号乙输煤皮带列为年度重要技改项目。原9号乙皮带机械自动化程度低,要靠运行人员就地人工操作为8个煤仓送配煤,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设备运行可靠性差,不利于安全生产。黄晓明主动担负起这个技改项目,带领班组生产骨干进行技术攻关,先后完成了1号至8号煤仓电动犁煤器安装、调试,加装了速度打滑传感器和跑偏传感器,并在1号至8号煤仓安装了煤位传感器,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成功地实现了入炉煤的自动配煤,受到了厂部的嘉奖。
这些年来,经他组织的技术革新项目多达40多个,有效地提高了设备的运行可靠性,为企业节约技改资金达30多万元,每年还可以减少班组维护费用支出5万多元。
我工作 我快乐
黄晓明不会忘记,刚参加工作时,母亲送他的四个字:“好好工作”。27年里,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与员工共勉。他说,这是家里人对他的期望。
1989年,黄晓明的父亲因肝硬化病重,在老家古田住院。其时正值厂里发电旺季,工作紧张,没来得及请假回家探视,父亲就离他而去了。这一直是黄晓明心里的痛。母亲病危时,黄晓明不想再有遗憾,立即从永安赶回古田老家。母亲责备地说:“你这样赶回来会影响工作的,我这是老毛病了,过几天就会好的。”
临终前,母亲还在嘱咐:“好好工作。”“好好工作”,这四个字成为父母留给黄晓明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父母的影响下,黄晓明视工作为快乐,以奉献为幸福。他总是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哪里有难活、急活、险活、脏活、累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黄晓明工作以来,先后多次被评为“厂先进生产工作者”、“厂标兵”、“厂优秀共产党员”、“厂十佳检修工”、“三明市劳动模范”、“福建省电力系统十佳职工”,“三明市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劳动模范”、“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去年6月,他受命担任永安发电公司可门项目部电气班班长,长驻连江可门电厂。年过半百的黄晓明又开始了新的征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