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供电局输配电线路架设班班长 黄志勇
我叫黄志勇是福建省邵武供电局输配电线路架设班班长。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八个春秋。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也是一名老电力线路工人,深知这份工作的艰难坎苦。而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从事外线工作,父亲在背后支持和鼓励我:“什么活都得有人干,苦点累点不要紧,但既然要干咱就得干好!”,父亲的话就深深印在了他的心底。在这十多年的电线路架设工作中,我始终把这联结天南地北、明亮千家万户的电力事业,当作是自己的追求和信仰,奉献着自己的每一滴光和热。我想讲四件经历过的小事:
记得那是1998年邵武遭受了百年一遇特大洪灾。6月22日凌晨4点,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惊醒:“东关桥头加油站进水了,我局暂存两个大型储油罐被水浸泡,如果水位再上涨,储油罐随时会随洪水飘走,将有可能冲到下游的桥梁。”形势紧迫、刻不容缓,灾情就是命令,我立马奔赴现场。河面的还在不断上涨,存放储油罐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个黑黑的污油池,散发着刺鼻的臭味。此时已不容我多想,立即招呼身边的同事,带头迈进齐腰深的污水中。加固、绑扎、固定,洪水还在不断地上涨,就快要漫到颈部时,储油罐终于被牢牢的被固定住了,在四条钢丝绳的牵引下纹丝不动。“好了,赶紧撤”完成任务后我立即带着同事撤离。到了安全地带回头一看,洪水已经淹没罐体。
2000年底,邻县光泽寨里至司前35KV输电线路工程是我当班长后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司前乡距离邵武一百多公里,一路颠簸,头晕眼花,终于到乡里。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啊?冬日的山风异常凛烈,嗖嗖入骨,房屋低矮、破旧,饮用水混浊、灯光昏暗并经常断电。大家远离家门,不仅要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好几个月,而且还要在连绵群山中,架设出第一条35KV线路,和县城的电网接通,让这里的乡亲们用上优质可靠的电,而经济就随之能发展起来。我顿时感到了自己肩上担子是多么的沉重。作为该工程的负责人,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好任务,造福老区的父老乡亲。
2003年夏天,京福高速公路邵武段开始全线动工,为保证高速公路工地上的用电,我带领的班组勇敢地承担了35千伏城南变至沿山变、沿山变至金坑变的输电线路立杆架线工作。线路架设跨度长,又途径荒山野岭,任务之艰巨、险阻之重重,当时,天气出奇的闷热,常出现超过40度的高温,在施工现场,工具、材料放在地上一会儿,用手去抓,马上会被烫起水泡。为了争取时间提早完成任务,我带着班友们每天早晨5点多钟吃饭,6点钟上山,中午送盒饭,一直到晚上7、8点钟才拨开路边的杂草摸黑下山。烈日炎炎,四周没有一丝风,杆上的铁横担被太阳晒的滚烫。温度高达53°以上,身上的汗水滴在上面便“嗤”的一声瞬间蒸发,带来的水早已喝完,同事跟我说:“天这么热,我们先回去吃饭,只要不超过计划停电时间,按时送电就可以了。”我不同意:“这条线路影响到沿山镇的全镇的供电,天气这么热,很多人一定在等着用电来煮饭、用空调,我们现在辛苦一下,乡亲们就可以提早一点用上电了。”在这种高温、酷暑、环境极其艰苦的野外作业中,我带的班组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每天如此。
2008年,邵武电网遭遇罕见冰灾袭击,电网损毁严重,作为抢修主力的闽延邵武分公司项目组组长,我坚决的把金坑、桂林等重灾区的抗灾保供电工作扛起来。到金坑乡边远的重下村、湖溪村、下黄街村、下堡村四个村受灾情况极为严重线路抢修任务主动承担下来,为确保村民能看到“春晚”,能过个亮堂堂的新年,指挥部决定对这四个村采用发电机供电,调集发电机需要较长时间,我发现村民情绪不稳定,便利用这空挡找来当地村支书,一同配合做好安抚村民的工作,向大家承诺一定在年三十通上电。
晚上7点,发电车终于到了,时间紧迫,我立即组织抢修人员投入到紧张而繁杂的抢修中去。重达一吨多的发电机,卸车及其困难,我一咬牙,带领着抢修队员们硬是靠手拉肩扛把发电机搬到指定地点。接下来的安装、调试紧锣密鼓、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在寒冷空气中,手很快就冻得麻木、失去知觉,在手电筒微弱的光线下,我克服外在因素,凭借娴熟的接线、绕线功底,与大家密切配合,电源很快接通。下黄街全村的灯光终于又亮了起来。
看着星星点点的灯光,我的心也被点亮了,感觉又温馨又幸福。我带着队员们顾不得休息一下,立刻又转到下一个村子。到达最后一站湖溪村已是第二天的凌晨2时,零下5度的严寒如同无情的妖魔噬咬着我每一寸的肌肤,接线的手早已僵硬得不听使唤,甚至连呼吸都是小心翼翼,生怕呼出的雾气会模糊了已经困顿的双眼。“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一定要为村民通上电。”坚定的信念促使我克服寒冷与疲倦。当我们把四个村子的电都通上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
虽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为了千家万户的光明,我没有后悔过。只是全国电力劳动者中平凡的一员,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事迹,也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故事,甚至连几句闪光的豪言壮语都没有。只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刻苦的钻研精神和满腔的热情,踏踏实实地做我认准要做的事情。
文章来自 邵武资讯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