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鸿昌:把学习作为立身之本
来源: 福建日报冯鸿昌, 1979年9月出生,工人技师,厦门港务集团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工程部海润维修班班长。曾获省十佳交通文明标兵、省优秀共青团员、福建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1997年3月,冯鸿昌从厦门高级技工学校南靖分校毕业,来到厦门港务集团海天集装箱有限公司,做了一名普通的学徒工。在师傅周梁成的鼓励和带领下,他拼命汲取知识,脏活累活抢着干,曾经创下连续一个月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纪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公司在1999年引进了许多新设备,冯鸿昌希望学习外国工程师的精湛技术,然而借来的许多设备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版本,又有大量专业词汇,在只有职高学历的他看来简直是“天书”,冯鸿昌咬牙拿出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文曲星”,对着图纸,一字一句注释下来。半年后,冯鸿昌整理出了一份完整的设备维修资料,连一些技术参数、公差配合也全部清清楚楚。
维修资料送到部门,领导又惊又喜,决定让他负责柴油机的大修工作。面对这台美国产的卡特彼勒柴油机,冯鸿昌苦思冥想,依靠整理出的中文资料设计方案,调试、检测、再调试、再检测,仅用一周时间,大修后的柴油机发出美妙和谐的“音响”,冯鸿昌带领的团队圆满完成了任务。
2003年,4台快要报废的二手龙门吊,经过冯鸿昌等人的技术改造起死回生,为公司创造了大量经济效益。2004年5月,冯鸿昌代表公司到某外资设备国内制造厂监造价值高达6000万元的8台龙门吊。他驻扎在厂家,每天到制造装配现场对每一道主要工序进行严格的监控。在调整机器设备上他和外国工程师产生了分歧,他上百次通过电话、邮件向公司技术团队请教,并整理了一条条清晰、缜密的意见,甚至自己动手调试起了设备,外籍工程师被折服了,根据他的意见全部做了整改。
“人生不一定要名牌大学毕业,但一定要把学习作为立身之本”。这是冯鸿昌的人生格言,而他也正是这么做的。从一个大山里来的外来工,到现在的“技术状元”,凭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冯鸿昌唱出了一首精彩的劳动者之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