袂花江的回忆
文\茂名石化 杜海芳近日,一位小学同学在微信群说起佛山市对口扶贫单位,把我们家乡吴川市长岐镇新联乡的各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并附上一张扶贫单位向乡里捐赠的救灾橡皮冲锋舟的相片,相片拍摄地点是我们毕业了29年的杜村小学操场。
这张相片勾起我无限美好的回忆。
杜村小学与袂花江只有一堤之隔,堤内是学校的操场和课室,堤外便是缓缓流向大海的江水。小学不大,每个年级只有两个班,却聚集了袂花江两岸博力、传趾、上杜、下杜、石秀山五条自然村的所有孩子。
80年代,袂花江江水清澈见底,江面上有来来往往的机动船和人工撑划的渡船、渔船。那时,乡里没有汽车,船是我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学校外面的江堤便是一个渡口,每天有一趟载人的机动船可以去吴川县城,船票五毛钱。因为一趟来回要八个小时,船上不设单独座位,只有两排长椅子,既节省地方,又方便老人小孩休息。渡船是最简陋的水泥船,只有空空的船体,没有座位和任何遮阳物。因为传趾、博力村的小孩要过来上学,上杜村的人要到对面去放牛和种地,所以渡船是免费的,船一靠岸,大家轻快地跳上找个位置站稳便可。常常是船夫用竹竿撑着船往前行,人们站在船舷,把手里的牵牛绳放得长长的,让牛跟着渡船慢慢地游过江面,有些调皮的小孩,把衣服一脱,骑在牛背上逍遥的渡过去,我甚是羡慕。
大多时候,袂花江是平静的,清凉的江水给我们满满的幸福感。
那时,夏天我们都不穿鞋上学,课间争分夺秒地冲向江边,在浅滩惬意踱步,看着脚丫在水里慢慢地没入白白的沙粒里,让清凉的江水把暑热带走。冬天,我们站在江堤上,听着“哒哒”马达声由远道而来的,比谁能先看清机动船上载的是什么货物。江风虽然凛冽,也阻挡不住我们的好奇心。
傍晚,江边是最热闹的,无论冬夏,两岸的男人和小孩都在江里游泳,顺便洗澡,我的同学们个个都是游泳和泅水好手。遇上袂花江下游的入海口开闸,袂花江水位下降,便是附近几条村人们最开心的时候,大人和小孩全部出动,人手一个水桶或竹篮,半泡在江水中,摸着水中的河蚬、河蚌。此时,水性好的人便大显身手,泅入河中间的水底,摸出的全是拳头大的大河蚌。但这种幸福的时候,一年最多只有一两次,每次也只有半天或一天的时候,村里人都珍惜这难得的机会,趁着江水浅,去江里捉些河鲜,改善家里的伙食,或是拿到墟上去卖,换几个钱。
每年的端午节和中元节前后,是袂花江脾气最坏的时候。这两个时段雨水特别多,江水变得又急又混浊,江面比平时宽了两倍,水位比平时高出两三倍,江面与堤内课室二楼平齐,如果此时江堤缺口,学校将淹没在江水中。每当此时,便是博力、传趾两个村孩子上学最危险的时候,大家总盼望着早日能有一座桥让他们平安走过上学路。而我所在的石秀山村通往学校的路上也有两个低洼地,积水没过大人膝盖,低年级矮小的同学往往要高年级高大的同学背过去才不会湿身。那时,我刚好有两个堂叔和我同校,是他们背我走过了小学最艰难的上学路。那一段背上的上学时光,是我最幸福的记忆。
小学二年级的中元节前后,连日大暴雨,江堤告急,村干部在村内敲响铜锣,村里的大人都纷纷去护堤抢险,母亲把弟弟交给我,也挑起粪箕加入了抢险人群。我带着弟弟,站在村前的高坡上,远远看着江堤上忙碌而渺小人群,听着一阵阵急促的铜锣声,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流,那是生命中最悲伤的记忆。
90年代,公路交通越来越发达,袂花江里的机动船慢慢地消失了。1994年,学校门前终于建起了跨过袂花江的水泥桥,有了桥,江堤外的渡口便废弃了。由于江面没有机动船来往,江水越来越平静,平静得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江中的淤泥越积越厚,袂花江失去了往日的清澈。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袂花江两岸的人入城务工,慢慢地城镇化,袂花江失去了往日的热闹。
2017年正月初五,我们小学同学回到母校聚会,发现虽然小学建起了漂亮的楼房,但却冷清了,整个小学只有23名学生,好几个课室空置,课桌堆叠在一起,看到这一切,心觉得空空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若干年后,我们最早的母校或许只存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