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联西 发表于 2018-1-31 23:28:49

《豫光故事》首发式举行

《豫光故事》首发式举行

本报讯 1月5日,《豫光故事》首发式在集团公司九楼会议室举行。公司领导及16个支部的员工约200人参加了会议。
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安国为《豫光故事》揭幕,并为各支部代表赠书。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任文艺为《豫光故事》编写组成员赠书。
《豫光故事》的编撰出版,是公司纪念建企60周年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2017年度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书通过40个故事,全方位展示了豫光从1957到1987年的艰辛创业历程。
在《豫光故事》中,退休老领导程广华、朱承洗、易志国、王正顺、翟延明、李长军、李继红、崔丙仁及退休老职工杨廷贵、程远志讲述了他们的亲身经历。
《1957年的记忆》记录了企业建厂的功臣。1957年5月,河南省计委批准建立济源综合冶炼厂。济源县委十分重视济源综合冶炼厂的建设,抽调王永秀、程广华、秦斌、张战法、穆德章、齐景太等6名干部和26名工人组织建厂。
6名干部中,王永秀是林县人,1949年,在八路军地下工厂修械所工作。解放后,在焦作大华机械厂任副厂长。1957年6月,调到济源,时年42岁,他是筹建济源综合冶炼厂的第一人。他懂生产,懂管理,爱钻研技术,也能简单设计房屋图纸,注重研究生产技术,比较熟悉生产。当时的土办法冶炼炉,都是他带领工人设计建设的。1957年12月,他任济源综合冶炼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
秦斌是1955年从部队转业到孟县食用油厂。1957年9月,调到济源综合冶炼厂,开始管生产、统计工作,后来抓工程建设。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写会算,非常敬业。因为在部队上受过伤,他走路腿瘸,但每天都要多次到工地,尽职尽责,查看工程进展情况。
……
1957年进厂的26名工人,分别是李宗文、李恒祥、郝复海、范中华、张延华、汤小红、杨兴海、张志仁、段舒秀、李宣杨等。
在《豫光故事》编写过程中,程广华老人讲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1957年8月20日,县里从新乡请来的炼铅土专家杜万祥和他的徒弟申国俭进厂。济源综合冶炼厂各项基建工程正式开始施工。经过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建成简易厂房。施工期间,条件十分艰苦,工人们的工资每人每天0.8元,劳动工具是锤錾加炮钎。
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干部职工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当年9月12日,济源综合冶炼厂正式投产。1957年年底,济源综合冶炼厂勤俭办企业的经验受到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和关注。1958年1月,河南省召开“工业基建交通手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程广华参加了这次大会并代表企业并作了典型发言。至今,老人还珍臧着那枚奖章。
杨廷贵老人也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当年,矿石基本靠人往上背,然后用小筐拖出。挑矿的时候,大的筐能担200多斤,要上252个台阶。早上7点下井,一直到下午1点多,才能完成一天任务。完成了以后,吃个馒头喝口水。下午3点多,接班的人一来,这一个班才算完成了。
《舌尖上的绝活》讲的是老工人郑义云,1958年1月参加工作,只有高小文化。1966年,29岁的郑义云被派到上海某研究所学习抛镀光技术。在这之前,他连听都没听说过这词儿。到了上海,工程师问他准备学习多久,郑义云说7天。工程师一听笑了:“才7天?学3年你也学不会!”倔强的郑义云偏就不信这个邪。人家对他进行技术封锁,他就毫不惜力地帮师傅们干重活,然后在一边偷学。他通过对试剂体积的把握,来猜测各种液剂的比例,通过记容器的标签,来猜测液剂的成分。在这期间,他用舌头尝试液剂的味道,来把握液剂的酸碱浓度。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他硬是把电镀液的配制学了个大概。回来后,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尝了无数次的液剂,终于配制成功了企业自己的电镀液。
《敢啃硬骨头的周林正》,讲述了1978年在国家煤炭部召开表彰会期间,当时的煤炭部长高杨文把访问美国时带回的一顶矿用塑料安全帽送给时任厂长,鼓励企业自行研制开发。周林正接受了这个任务。1979年,他们开始按照样品试制模具。当时只有安全帽样品,没有任何技术资料,而样品顶部又是不规则的抛物线,更增加了测试制作的难度。他们无数次测量,反复试验,终于确定了合理参数,做出了模具。10月5日,AQM矿用塑料安全帽试制成功,不仅式样新颖美观,透气渗汗性能良好,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此后,公司生产的安全帽一直受到用户的好评,产品供不应求。
《豫光故事》40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豫光创业时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发展历程,鲜明地体现了老一辈豫光人敢为人先、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
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再次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一句话“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屈联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豫光故事》首发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