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录井队长黄苏华:众人叫她能扛事的“铁娘子” ◎单旭泽 唐立国 李社班 “7口井等着搬家,没办法,人手不够哇!”5月22日,中石化经纬公司西南测控公司新疆分公司生产副经理林春保瞅着任务栏上饱满的工作量,搓着双手,满脸愁容地说道。 “我带队去!”话音未落,一个身影已经站了起来。49岁的黄苏华主动请缨,湖南口音里带着西北风沙磨砺出的干脆,语气坚定地说,“我带队负责SHB51CH井的搬迁安装及录井生产工作。” 黄苏华是西南测控公司新疆分公司轮台项目部的女录井队长。她笑起来温和,说话干脆利落,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大伙儿都知道她“能扛事”。她不仅获得西南测控公司“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还带领团队连续11年被评为西北油田分公司“甲级队”,创造了13连双优、72口标杆井的纪录,被队员们誉为“戈壁铁娘子”。 1994年,18岁的黄苏华从华东石油技工学校毕业后,入职原中南石油局第四普查勘探大队地质录井公司,成为一名录井女工。一个班下来,工装沾满油泥点子,爱美的她难免有些沮丧。但好强的她很快振作起来,暗暗较劲:别人会岩屑描述,我为啥不能?男的能当录井队长,我也能!从那以后,黄苏华从岩屑采集、钻具记录学起,跟着地质大班写随钻剖面,钻研地层岩性特征与沉积理论,不懂就向同事前辈请教。捞砂、取心、描述、量钻具……在反复实践中,她熟练掌握各项录井流程,还将师傅的绝活学了个遍。2006年,凭借麻利干练的作风和过硬的技术,黄苏华被提拔为队长,成为公司首位女录井队长。 “女娃子当队长,这井场是过家家呢?”黄苏华升任队长的第一天,十几双眼睛盯着她——有怀疑的挑眉、有打量的目光,甚至有人抱着臂,嘴角挂着“看笑话”的笑。面对这些眼神,黄苏华没吭声,只在心里憋了一股劲:证明自己,不靠嘴皮子,要靠手底下的活。搬家时,她扛起50公斤的设备就走,沙土在工鞋下咯吱响,却比同组男队员走得更快;架线时,她爬梯子的动作利落干脆,安全帽带在下巴上绷得笔直;安装传感器时,她蹲在沙地里调参数,膝盖跪出两个土印子,也不喊一声累。更让人服气的是,她抽屉里摆着6本许可证——安全资格证、起重机指挥证、井控证……本本都是实打实考下来的。老队员王敬涛经过她的办公桌,瞥见那些红本本,忍不住啧了一声:“这姑娘,干起活来比爷们还利索!” “有人说‘女人干不了粗活’,我偏要让粗活在女人手里变得精细。”黄苏华说。为打造标杆录井队,她将资料收集标准、现场设备安装、清洁环保等89项内容逐一进行细化,制定统一规范。带着队员逐条“抠”细节:岗位责任制考核表、风险清单全部上墙公示,传感器铭牌张贴位置精确到毫米,连录井设备的螺丝扭矩都有明确标准。 这套“精细到骨子里”的管理法,让XN063录井队成了西南测控公司西北工区的“活招牌”。走进他们的井场,队员们总爱用“工艺品展览”来形容——设备区的仪器像列队士兵般整齐,每根电缆用不同颜色扎带区分功能;材料间的标签清一色横向对齐,日常用料、打印耗材的品类数量一目了然;就连员工宿舍也透着一股“严整劲儿”:拖鞋摆成直线,被褥叠得四棱见角,活脱脱“豆腐块”样板间。 “绝不放过一个小差错,不容忍‘差不多’。”是黄苏华的带队准则。她始终秉承《论语》中“执事敬”的态度,今日事今日毕,还提前规划后续工作。她整合优化小队标准、制度和流程,从设备配置、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标准化设定,构建起“定标准、建机制、抓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深入推进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的“三基”建设工作,将标杆化作标准,示范转为规范。在异常预报、油气层落实等关键环节,她带领班组群策群力,优质高效完成TH102100X井、TP117CH井等地质录井任务,她带的XN063录井队创下“13连双优”的佳绩。 “有黄队长在,大家心里踏实。”地质工程师郭江丽每天看到黄苏华带领队员核对钻具数据、排查隐患,禁不住夸赞道。 2022年,塔河某井施工时,黄苏华发现垂深6000多米的水平位移数据异常。经反复推算,该深度位移与原设计偏差明显,若继续施工可能导致井眼报废。她立即汇报项目部并建议调整轨迹。当晚,甲方采纳建议完成轨迹修正。“关键时候敢担当,这个队长真行!”甲方领导的肯定,让黄苏华和队员们深感自豪。这场深夜“数据保卫战”,不仅避免了重大损失,更让“女队长的专业”成为工区佳话。 征战录井一线,黄苏华带领队员转战东北、湖北松滋油田、天津冀东油田等地。每次跨省区转战,她都像“作战指挥官”,提前组织研究地质资料,定制设备调试和人员分工方案。沙漠作业的孤独,比风沙更磨人。转战新疆初期,队员们常对着茫茫戈壁发呆,焦虑像沙尘暴般蔓延。黄苏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查阅大量资料,发现运动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情绪。每天收工后,她就组织队员们开展健步走、跳绳、俯卧撑等竞赛活动,井场变身赛场,戈壁化作赛道。在她的带动下,井架下的加油声渐渐盖过风声,队员们的笑脸多了,眼神里的迷茫少了——这片曾经让人心慌的沙漠,慢慢有了家的温度。同时,她依托经纬公司“经纬心泉”员工帮助计划(EAP)云课堂,组织队员学习心理调节课程,关注队员的心理健康。 “以前觉得戈壁荒得让人心里发空,现在每天收工后和队友赛两圈跳绳,听着沙地里的加油声,突然觉得这地方有了烟火气。”仪器工程师罗凌擦着额角的汗笑着说道,“黄队长带我们用脚步丈量戈壁,更教会我们用良好心态打赢‘心理战’。” “把每一口井都干好。”这是黄苏华对自己的承诺,更是对团队的承诺。她经常对队员们说:“红工装不是穿在身上的布,是刻在地下的承诺——每一粒岩屑都要见真章,每一米井深都要负责任。”她带领团队打造了70余口标杆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SHB5-8井便是其中之一。 那一年的大年初三,SHB5-8井的第一筒岩芯在零下10摄氏度的严寒中出井。黄苏华提前细化取心方案,队员们各司其职展开作业。岩芯筒提出井筒后迅速降温,开盖时泥浆飞溅,她眼疾手快地按顺序摆放岩芯。清洗岩芯时,冰水与岩芯瞬间冻成冰坨,冻得人手脚发麻,工服棉袄却因持续劳作被汗水浸透。经过2个多小时的紧张作业,黄苏华带领团队成功收齐岩芯数据,收获率达98.9%,并喜获含油岩芯,为顺北油气田研究提供了关键资料。 “在井上,都忘记自己是个女人了。”一场沙尘暴后,黄苏华拍了拍红工衣上的尘土笑道。曾经的花裙、大衣和化妆品,早已被她压在箱底。一袭红工衣,她坚守戈壁,手上的老茧、鬓角的风霜,都是她最美的勋章。谈及未来,黄苏华望着远处新立的井架,眼神坚定:“只要还能干得动,就想带着兄弟们再多打几口‘双优井’,把咱们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刻进更多戈壁荒滩,让后来的年轻人知道——红工衣里藏着比风沙更坚韧的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