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6-22 09:28:09
|
查看全部
张先生 程序员 儿子11岁
帮助孩子释放情绪,引导孩子关注自己成长
记得我孩子上学的时候,回家很少跟我说学校的事情,偶尔有一次在小区广场上碰见孩子同班同学,我顺嘴说了一句“你同学,你们一起去玩吧。”结果孩子悻悻地说:“他们不跟我玩。”我当时有些纳闷,都是男孩子,怎么还不一起玩呢?孩子无心的一句话,让我意识到孩子可能被冷落了。
接着,我就问孩子:“平时坐在一个教室,怎么办?不说话吗?”……我跟孩子边走边说。说实话我还是挺吃惊的,孩子平时性格很好啊,怎么会被成为冷落的对象呢?听了孩子的话之后,原来,他们中有一个男生之前是他特别好的朋友,但因为选课代表,那个孩子没选上,我儿子却选上了,于是那个男生就很生气,不跟我儿子玩,也不让其他人跟儿子玩。
我也看出了孩子不开心,知道他在学校肯定也特别难受。我一边是心疼孩子,一边就想给孩子支招。这时候家长一定要注意多听孩子说的,不要反问,更不要质疑,让孩子把所有委屈和心事说出来,也是一种情绪的释放。想要更好的引导孩子,彻底的让孩子释放情绪是第一步。
等孩子情绪平静了,我问孩子,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呢?这时候,孩子从过去的情绪中缓缓回过了神,看着我说:“再重新交新朋友吧。”听了这话,我还挺感动的,觉得孩子很勇敢。我想了想说:“既然你成了课代表,那就负好责任,把自己的学习搞好,自己变强了,也会吸引像你一样优秀的好朋友。”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李敏教授
引导孩子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他人
同伴交往是心理学术语,指的是儿童或青少年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儿童最初主要限于家庭小圈子,把父母作为社会化的模式。随着年龄增长,认知能力增强,儿童开始渴望走出家庭圈子,与同龄儿童交友玩耍。
同伴交往是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关系经历,成为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伴交往是孩子成长期重要的内心需求,这一阶段会把友情看得特别重,而且成为朋友的契机有时候并不复杂,比如当孩子发现彼此有一些共同爱好,都喜欢某个明星,都打某款游戏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基于相同爱好的交友圈。
但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因为出现一些不可逆的原因,比如孩子发现彼此的兴趣爱好不一致,喜欢的偶像不一样,就可能会引起口角、矛盾,甚至可能被同伴冷落,他的同伴甚至可能去选择其他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一起玩。这时被同伴离开的孩子就会感到特别沮丧,认为失去了一个朋友,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怀疑是否是自己的性格、表达方式等方面出现问题,才会失去友谊,可能会强迫自己做出为了维持友谊而迎合朋友喜好的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分班、搬家等原因和朋友出现物理性分离,“落单”的孩子也会感到沮丧和挫败。
面对这个问题,家长首先要告诉孩子,不要将交友和爱好等同,人们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交朋友,但是不代表没有共同的爱好就不可以做朋友。拥有共同的兴趣只是交朋友的一个契机,但交朋友的重点在于同伴之间是否能够做到互相帮助,是否能够做到相互关心。家长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兴趣爱好,交朋友的重点不是强迫自己喜欢同伴喜欢的东西,而是珍惜友情。
安全性和积极性原则是孩子在成长期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世界,但不代表要把成人世界的一些风险事物完全展露。家长可以从孩子的发展阶段入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加深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同时,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情绪接纳和情绪疏解,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在外面要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与问题,父母都会在他需要的时候在他身边,增强他的内心安全感。
本报记者 任洁 周美玉 杨琳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