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刚从井下检修现场上来的检修班长张子强,满手油污还没洗干净,指甲缝里嵌着黑亮的煤屑——这是属于煤矿特种车辆检修工的“勋章”。窗外的月光照着检修车间里摊开的图纸,忽然觉得,北戴河的浪涛、德阳的钢花,竟然与我们车间里齿轮的咬合声、液压泵的嗡鸣声,有着同一种心跳。 我们检修的特种车辆是井下的“铁骆驼”,载着矿工、拉着设备,在千米深的黑暗里穿梭。去年夏天,一台防爆支架运输车的液压系统出了怪病:空载时一切正常,重载爬坡就掉压。三个老师傅围着它拆了三天,换了泵、拆了阀,还是找不出症结。那时我刚接触智能诊断系统,总觉得凭经验“摸故障”像在黑夜里摸鱼,便试着把传感器接上系统,连续记录了二十组重载数据。当屏幕上的压力曲线像浪涛一样起伏时,我突然发现,不是元件坏了,是散热油管在高温下轻微变形,重载时产生了隐形节流,原来破局有时就藏在那些被经验忽略的细微褶皱里。 国机集团的“班组联盟”让我想起我们车间的“故障会诊本”。以前检修是“各管一段”,老张懂机械、老李熟电路,遇到跨系统故障就互相扯皮。直到去年,我们把二十多年的检修笔记汇总成电子版,谁遇到新问题,拍张照片、记段症状,全车间都能支招。上个月处理一台发动机的转速低故障,年轻徒弟从“会诊本”里翻出五年前的类似案例,结合新学的PLC编程知识,愣是比传统方法快了四个小时解决问题。原来“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不是喊口号,是让每个人的经验,都能成为别人脚下的台阶。 最触动我的,是那句“渔火虽终将被巨浪吞噬,却总在熄灭前,用光刃剜开黑暗的咽喉”。我们检修工,不就是井下的“渔火”吗?煤矿的黑暗比海面的夜更沉,瓦斯浓度、顶板压力、设备老化,哪一样不是“巨浪”?但每次检修完,看着车辆重新启动,车灯刺破巷道的黑暗,载着矿工安全进出时,我总觉得手里的扳手也在发光。我们手上的油污、老茧,甚至指甲缝里的煤屑,都是给“安全”这个词打底的颜色。 现在我们班组也搞起了“SWOT分析”。我的优势是熟悉老款车辆的“脾气”,劣势是对智能诊断系统不熟练;机会是矿上要更新一批智能化设备,威胁是再不学新东西,迟早被机器“淘汰”。于是我跟着技术员学传感器校准,带着徒弟们练传统机械维修,把“老经验”和“新技术”拧成一股绳。就像文中说的“弃子争先”,我们扔掉的是“凭感觉修机器”的惰性,争来的是“让每台设备都安全上工”的底气。 车间的钟敲了十下,明天还要早起检修那台总出毛病的防爆运输车。摸了摸口袋里的“故障会诊本”,忽然觉得,北戴河的碣石上有盐晶的舍利,我们的扳手、螺丝刀上,也有煤尘与油污凝结的“舍利”——它们记得每一次故障的嘶吼,每一次修复的喘息,更记得,在千米井下的黑暗里,我们这群检修工,正用日复一日的较真,锻打属于我们的光刃,一点点剜开“安全隐患”的咽喉。 这大概就是我们的破局:不在惊涛骇浪里,而在油污与齿轮的咬合间;不在刹那的顿悟里,而在每一颗螺丝的松紧、每一次数据的核对里。就像文中说的,破局是“文明与自然亘古的博弈”,而我们的博弈,是让机器更可靠,让矿工更安全,让这黑暗的地心深处,总有一束光,为明天的下井路亮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