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高手在班组! 5个案例揭秘团标解决一线问题的“窍门” ◎王 俊 前两期我们从理论的角度和大家探讨了“16字创建方针”中的“问题导向”如何践行以及其中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含义。那么究竟怎样运用团标17要素转化为解决班组建设中实际问题抓手?来,直接上案例: 案例1:苏美达成套土壤修复项目部——以“作业过程控制”要素破解施工扰民难题 无锡土壤修复工地紧邻幼儿园,施工易引发投诉,且跨行政区协调难度大。班组以“零群体性投诉”为目标,依据团标“作业过程控制”要素,针对性地设计管控方案;错峰施工避开上课时间、将振动锤改为静压桩机防建筑开裂、施工车辆绕行保障通行、专人对接园方沟通。 最终,施工噪声从100分贝以上降至60多分贝,实现“零扬尘”,安全完成150余项危大分项工程,处置9.4万方污染土、1.9 万吨废水,获多方好评。 启示:作业过程控制围绕“零群体性投诉”目标,要求“掌握现场人、机、料、法、环诸要素的实时状态和变化,使相关要素处于受控状态。”而非按照过往的“定势”立即组织施工,实现了预期的结果。值得借鉴! 案例二:新大洋总装部电气一组借“持续改进”“作业前准备”缩短船坞周期 船舶订单增加,船坞和码头周期过长、船舶下水状态不佳成为瓶颈。班组受团标 “持续改进”“作业前准备”等要素启发,打破常规,将船坞拉放电缆作业前移至总组环节,同步调整设备材料来货纳期、重新分类电缆清册。 实施后,船坞周期从45天缩至30天,设备接线完成率从40%提至75%,码头工作量占比从35% 降至20%,试航期从60天缩至38天,提升了船舶下水状态。 启示:持续改进的关键是跳出“本环节”,从“大节点”视角重构流程,将后续环节前置化解,而非局限于单一环节“硬攻坚”。管理者下沉到班组一线去找对策,正是企业开展班组创建活动的一大收益,因为高手往往在班组。 案例3:二重装备动能公司高压检修班凭“持续改进”,将故障查找时间缩减60分钟的故事 炼钢作业时,无功补偿装置故障会导致设备停用,影响电网功率因数和电压稳定,查找故障耗时70分钟,影响生产连续性。在团标“持续改进”等要素启发下,班组编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优化测试流程,尝试多块同时测试,创新“电压测试法”,使故障查找时间从70分钟缩至10分钟,效率提升85%,公司电网质量达标,获国网电费奖励 140余万元,保障了生产稳定。 启示:保障型班组的的价值不仅在于“兜底”,更能通过持续改进创造直接效益——聚焦故障查找效率这个核心问题,说明保障型班组也是能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的。 案例4:苏美达机电科技汽油机仓储物流班组运用“作业现场管理”要素,实现夏季物流出柜每月从23个增加到49个的故事 夏季高温时, 50℃集装箱内作业员工极易中暑,此前靠发放防暑药品、错时装柜等措施,导致月装柜量仅23个,难以满足高峰需求。依据团标 “作业现场管理”要素,班组优化现场环境与条件,在装箱区集卡上方加装喷淋设施降温,改善作业条件。改进后,月装柜数增至49个,效率提高113%,保障了夏季4个月出运50000台机组的任务,既保护了员工,又提升了绩效。 启示:作业现场管理需直击问题的本源,从防暑“被动应对症状”转向降温设施“主动优化环境”。我们一再宣传开展班组创建活动,要以提高班组绩效为目标,这个案例就很值得借鉴。 案例5:北起院装备制造装配班组巧用“作业行为管理”,革新传统装配流程 出口索道项目,需90天紧急交付200套吊椅。但传统组装吊椅座架底面时,组员需半跪摸索螺丝,强度大、效率低,2人组装需4小时。班组依据团标“作业行为管理”要素,研制出吊椅翻转机,解决吊架旋转、电机功率等问题,增设制动系统、升级电机。设备使组装效率提升37.5%,2人组装耗时缩至2.5小时,节省工时300小时,55天完成任务,节省资金约10万元,降低工伤风险。 启示:“作业行为管理”“作业现场管理”“作业过程控制”是团标为班组长们在面临班组建设具体问题时,提供的3个解决问题的思考维度,往往一个小小的改动或优化就能解决班组面临的“大”问题。 相信类似的案例在我们很多企业的班组建设中比比皆是,以前大家可能都没想到,团标要素的落地并非“高大上”的理论,而是从问题出发、以改进为径、以结果为尺的实践智慧。 其实所谓运用团标要素去指导解决问题就是这么简单。现在都会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