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回复: 0

毫米级精度的“擒鲨之战” ——中国电建核电公司苏能白音华项目除氧器吊装纪实

发表于 昨天 16:3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毫米级精度的“擒鲨之战”
——中国电建核电公司苏能白音华项目除氧器吊装纪实
◎董卫强 常浩天
73日中午1216分,由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锡林郭勒苏能白音华电厂2×66万千瓦项目1号机组汽机厂房固定端传来喜讯——重达110吨的1号机组除氧器吊装成功并顺利拖运就位,这场被业内称为“史无前例”的大件吊装拖运作业,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谁能想到,为了这一刻的成功,电建人已鏖战了数百个日夜。锡林郭勒草原的夏季看似开阔,实则暗藏“杀机”,突如其来的阵风更是吊装作业的“隐形杀手”,风速稍过临界值就可能引发设备晃动,后果不堪设想。胆壮气豪“擒巨鲨”,英勇善战的电建人用智慧和汗水攻克了吊装过程中的一个个“堡垒”,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狭路相逢勇者胜:破解吊装“先天难题”
苏能白音华电厂项目,不仅是国家能源局督办的重点保供项目,更是苏蒙两省重大能源类合作的标杆项目。作为“锡林郭勒盟至泰州”±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电源点,该项目采用煤电一体化坑口电站模式建设,肩负着保障江苏电网稳定需求、促进内蒙古能源基地深度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其建设意义重大而深远。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电建核电公司的项目团队自始至终将高质量、高履约作为首要目标,全身心投入,全力以赴推进工程进度。
除氧器作为火力发电水汽循环系统中的关键设备,它的吊装就位过程充满了困难和挑战。1号机组除氧器吊装作业实施前,汽机厂房已完成封顶施工,这一阶段性成果虽标志着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但也给除氧器的吊装工作带来了棘手的难题。
“王经理,您快来看看!”吊装人员王阳的声音带着焦急,他手里拿着测量仪,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满是灰尘的工装领口上。“这次除氧器基础标高比传统设计高出近70厘米,传统的吊装至滑道直接拖运就位的方法根本行不通!”王阳指着穿装口的位置。“那里空间狭小,设备在吊装及拖运过程中的活动空间极其有限,您看这间隙,罐体直径4米多,除氧器和底部支座组合后,除氧器顶部距离框架梁的距离仅有不到5厘米。”王应库蹲在地上,手指在图纸上比划着,眉头紧锁:“确实是个难题,穿装口上方的框架梁受力,硬吊肯定不行,多想想,总能找到办法。”
面对上述挑战,电建核电公司机械化工程公司吊装团队秉持攻坚克难的精神,一次次深入现场开展实地勘察。白天,他们顶着烈日,在厂房内外仔细测量每一个数据,观察每一处细节;夜晚,他们围坐在一起,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经过无数次缜密分析与研究,反复推敲每一个环节,最终制定出了一套新方案:先将除氧器抬吊至31.95米穿装口处,再利用楼板钢梁将除氧器拖运至基础位置,待除氧器转体后再将其吊起,二次铺设滑道拖运就位。
毫米级博弈:巨鲨穿隙的精准对决
在本次吊装拖运工作中,除氧器总重达到110吨,罐体长26.136米,罐体直径4.056米,就像一条巨大的“鲨鱼”横卧在施工现场。在地面将除氧器整体组装完成吊装至31.95米滑道上,除氧器顶部距离穿装口框架梁仅有不足5厘米的距离,这要求吊装人员对于精度把握十分之高,不亚于一次工程中的“穿针引线”。
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电建核电公司机械化工程公司吊装团队精心策划、科学组织,制定了极其详细的吊装方案,并结合CAD制图对吊装路径进行预演,模拟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对措施,在确定方案切实可行后,一场毫米级的“战役”即将打响。
2025630日下午14时,草原上的风突然停了,连蝉鸣都仿佛按下了暂停键。“各岗位注意,开始试吊!”
电建核电公司机械化工程公司党支部书记王东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清晰而有力,1号机组除氧器开始吊装。在王东的指令下,机械化工程公司副经理、施工负责人王应库迅速组织起重指挥与机械操作人员开始吊装。
巨大的吊钩带着钢索缓缓绷紧,这个庞然大物在吊索的牵引下慢慢抬头。除氧器在吊装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稳定,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稳稳托住。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现场气氛紧张有序,每个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当罐体顶部接近穿装口框架梁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吊装人员凭借精湛技艺,在误差仅5厘米的严苛条件下,一次吊装即精准到达预定位置,顺利完成预定计划。本次吊装工作历经4小时16分钟,整个吊装过程安全、高效、精准,为后续除氧器拖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匠心铸精品:从吊装成功精神传承
在除氧器拖运过程中,31.95米层楼板钢梁未处于同一直线上,这就像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搬运重物,增加了拖运的难度。吊装人员通过多次调整“铁鞋”位置,确保除氧器承载力始终位于楼板钢梁正上方。针对除氧器转体困难这一难题,吊装团队迅速组织现场人员召开“诸葛亮会”,大家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结合多年的吊装技术和经验,经过精确测量、认真分析,迅速形成了一个新的吊装施工方案。
吊装人员采用屋顶开设吊装口的方法,通过160吨塔式起重机与350吨履带式起重机协同作业,将除氧器进水口管道中心线与水平面转至水平,并抬高1.7米,在设备悬空的紧张间隙,通过液压搬运车将滑道拖运至除氧器正下方,二次铺设滑道,通过卷扬机牵引,将除氧器拖运至安装位置。至此,电建核电公司吊装团队不畏艰辛,经过60小时的连续鏖战,终于完成了除氧器吊装就位的艰巨任务。
在施工日志的结尾处,电建核电公司机械化工程公司副经理、吊装大师王应库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吊装,我们通过优化施工方案、精准把控施工过程,加上团队的紧密配合,经过60小时的连续作业,顺利完成了本次吊装工作。”
轨道与钢梁的完美对位,除氧器与滑道的精准对话,背后是电建吊装工匠们几十年来深耕积累的技术自信。一次次起重机械的起钩落钩,每一次操作都凝聚着他们的经验和精准判断;一次次铁鞋位置的调整,每一次移动都承载着他们的细心和责任;一个个整日坚守的身影,每一个瞬间都彰显着他们的敬业和奉献。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建人“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精神品质和专业实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为项目的推进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吊装成功后,电建核电公司机械化吊装团队组织了一次团队总结会。会议室内,大家依旧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王东首先肯定了每个人在这次吊装作业中的付出:“这次成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从方案的制定到现场的操作,大家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担当。”随后,他带领大家回顾了吊装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分析了其中可以进一步优化的地方,为今后类似的作业积累经验。
锡林郭勒草原的风依旧吹拂着,但对于电建人来说,这风不再是令人畏惧的“隐形杀手”,而是见证他们奋斗历程的伙伴。电建核电公司机械化吊装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面对困难和挑战,只要勇于创新、团结协作,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未来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公司机械化工程公司将会继续前进,将电建人攻坚克难的精神和精湛的吊装技术传播得更远。


图1:苏能白音华项目除氧器准备吊装.jpg
图2:苏能白音华项目除氧器正在吊装.jpg
图3:苏能白音华项目除氧器吊装团队.jpg
图4:中电建核电公司选手荣获首届全国吊装技能大赛团体冠军.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