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回复: 0

细节之殇:“小套管”背后的“大警示”

发表于 昨天 16: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细节之殇:“小套管”背后的“大警示”(图1幅)
◎程友华
在煤矿那幽深黑暗的世界里,每一次下井都像是一场与未知危险的博弈。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亲身经历的一次感受。
那是我在重庆能源原松藻煤电公司逢春煤矿任职时,有天清晨,我如往常一样带班下井,心中怀揣着对安全生产的那份执着与警惕,带班下井开展安全巡查。8时左右,当我来到瓦斯抽放密闭处,3名工人已经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了,正熟练地砌着密闭墙。他们7时就到岗,如此高的工作效率,让我心里不禁涌起一丝敬意。简单交流几句后,我便转身前往最南边的采煤工作面巡查。
以往巡查,我们习惯穿过工作面,从下一个水平的巷道离开。可这一次,我却一反常态选择了原路返回。当再次路过瓦斯抽放巷时,我又顺路去看看工友们的密闭情况,眼前的场景瞬间让我头皮发麻。只见工人们竟把抽放软管直接套在深深插入煤层的钢管上,然后就开始进行灌浆封堵作业。
凭借多年在煤矿摸爬滚打的经验,我凭直觉这种做法有些不妥,便立即叫停作业,快步冲过去细看。这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吓一跳:套管间竟然存在近1厘米的缝隙。这让我感到后背发凉:“接这种套管难道没有大小转换头吗?”“有。”工人的回答让我更加疑惑,“那为什么不用?”“值班人员说今天没领到。”“刚才那道密闭也是这么做的?”“嗯。”听到这些回答,我心中的怒火“噌”地一下就冒了起来。没材料就安排工作,值班人员到底在干什么?这是严重的失职!
但问题似乎没这么简单。我找到某副工程师,严肃地问:“不采用转换头直接接抽放管有没有问题?”他却轻描淡写地回答:“没大问题。”这回答简直让我目瞪口呆。我紧接着追问:“那这符合瓦斯抽放密闭标准吗?”他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吐出几个字:“按标准,不符合。”听到这个答案,我瞬间明白,工人们虽然没有按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进行施工作业,存在违规操作的问题,但根源还在管理层。出井后,我立即向总工程师详细反馈了井下的情况,并要求对现场密闭及其相关管理展开全面、深入的追查处理。
要知道,煤矿瓦斯抽放虽然都是采取“负压式”的方式进行,但若管道间存在缝隙,就会形成负压越大,从缝隙间吸入的空气越多,导致负压卸压后不能直达煤层,而影响抽放效果,致使煤层中的瓦斯依然存在,就像一个存放在那里的“天然气罐”,随时都有可能引发事故。
这次惊心动魄的经历,让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煤矿安全生产是一条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生命链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哪怕极其微小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引发严重后果的导火索。值班人员没能确保材料到位就盲目安排工作,这暴露了管理上的巨大漏洞;工人在缺少关键配件的情况下依然继续作业,说明他们的安全意识亟待加强;而技术人员对明显不符合标准的操作判断失误,更是给整个安全生产体系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在煤矿这个高危特殊环境里,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背后,都可能隐藏着足以颠覆一切的大隐患。我们绝不能被表象所蒙蔽,必须练就一双慧眼,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隐患,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侵蚀着我们苦心构筑的安全防线。
每一位煤矿工作者都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将规章制度奉为圭臬,严格遵守,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因为我们肩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更是无数家庭的幸福与安宁。
这次井下的“小套管”事件,无疑是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煤矿安全生产的道路上,容不得丝毫的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任何一个细微之处,都可能成为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细的管理,筑牢煤矿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让每一位矿工都能带着希望下井,平平安安回家。


【我的职场故事】图为:作者(中)察看通风记录牌板.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