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0|回复: 0

【美文赏析60】林清玄:来就轮到我了

发表于 4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当代文学赏析

像林清玄那样写平常事
——林清玄散文《来就轮到我了》赏析

文/荆山

我已年逾花甲,退休后便将大把时间投入文学阅读与创作中,在文字的世界里寻得不少乐趣与感悟。谈及当代散文,林清玄是绕不开的一位作家。他1953年生于台湾高雄,17岁开始发表作品,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身心安顿系列”“菩提系列”“现代佛典系列”等众多佳作,内容多围绕生活感悟、生命哲思与禅意智慧,文字清简却饱含力量,常被选入课本,影响了几代读者。

近日重读他的短文《来就轮到我了》,依旧被其中的通透与真挚打动。这篇不足500字的文章,看起来写得平易近人,但其中的道理却发人深思,尤其对我们退休后提笔创作的老年朋友而言,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首先,说说文章的构思:用小事讲大道理,贴近生活容易让人有共鸣。

老年朋友写作常犯的一个误区,是总想写“宏大叙事”,却因缺乏具体细节而显得空泛。林清玄的构思却恰恰相反——他从生活中最寻常的“聊天”切入,用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串联起对生命的思考,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开篇只写了朋友的一句话:“我姐姐走了,我突然觉得,妈妈去世后,本来还有姐姐挡在前面,现在姐姐也走了,就轮到我了。” 这句话没有华丽辞藻,却像一滴水珠滴在我的脸上,顿时让我感觉到清醒起来,引出对“死亡”与“生命顺序”的思考。朋友的感慨很朴素:在亲人的庇护下,人往往会下意识回避对死亡的恐惧,可当“挡在前面”的人离开,那份直面生命终点的慌张便会涌来。

林清玄没有急着发表议论,而是顺着这个故事延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吧,在父母健在时,总觉得自己还小;当父母逝去,才惊觉自己已是中年;等到同辈的人也开始离开,就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站在生命的前沿了。” 从“朋友的经历”到“每个人的共性感受”,他用极自然的过渡,让读者从“旁观故事”变成“代入自我”。

这种构思告诉我们:退休后的写作不必追求“惊天动地”,身边的一句闲聊、一次重逢、一段回忆,只要藏着真实的情感与思考,就能成为好素材。就像写“岁月”,不必空谈“时光飞逝”,不如写“某天整理旧物,发现老伴年轻时送的围巾已磨出毛边,可系在颈间,依旧暖得像当年他递过来时的温度”——用具体场景代替抽象感慨,读者自会共情。

其次,谈谈文章的主题:从日常的伤痛里看出生命的真实,避免空洞更注重共鸣。

老年朋友写作常涉及“生命”“岁月”“离别”等主题,但稍不注意就容易写成“说教”。而林清玄在这篇文章中,把“死亡恐惧”这个沉重的主题,写得既真实又温暖,核心在于他抓住了“普通人的脆弱与通透”。

朋友的话里藏着一种朴素的“生命排序感”:“妈妈挡着”“姐姐挡着”,其实是潜意识里对“被保护”的依赖。林清玄没有批判这种依赖,反而写道:“那种感觉,像是排队买票,前面的人还很多,总觉得轮不到自己,突然前面的人都走了,窗口就对着自己,不得不向前。” 用“排队买票”作比,把抽象的恐惧转化成了每个人都有过的生活体验,瞬间消解了沉重感。

更妙的是,他没有停留在“恐惧”,而是进一步写出了对生命的接纳:“其实,生命的进程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在排队,没有谁能一直站在后面。重要的是,在轮到自己之前,把该做的事做好,把该爱的人爱够。” 这种从“慌张”到“接纳”的转变,不是空洞的“要乐观”,而是基于对人性的理解——承认恐惧的存在,再从中提炼出积极的力量,这才是能打动人心的主题表达。

对我们老年写作者来说,写“岁月”也可以写“带孙子时,发现自己教他系鞋带的样子,和当年母亲教自己时一模一样”;写“离别”也可以写“整理老友遗物,看到他总说要一起喝的那瓶酒还在,标签上的日期,是我们约定聚会的那天”。主题不在“高大上”,而在“真”——真实的遗憾、真实的温暖、真实的感悟,才是最有力量的。

再来说说文章的语言:大白话里藏着禅意,简单干净更见功夫。

很多老年朋友写作时,总觉得“文字要华丽才显得有水平”,其实林清玄的文字恰恰证明:朴素的语言更有穿透力。《来就轮到我了》全文没有生僻词,却字字精准,像“清水煮菜”,淡却有回甘。

比如写朋友的状态,他只用“语气里有说不出的茫然”,一个“茫然”就写出了失去姐姐后的无措,比“悲痛欲绝”“肝肠寸断”更贴合普通人的真实情绪。再比如形容生命的顺序,他说“像是树上的叶子,先长的先落,后长的后落,没有一片叶子会永远挂在枝头”,用“树叶”作比,既形象又带着自然的禅意,没有刻意“掉书袋”,却让道理不言自明。

他的语言还有个特点:短句多,节奏缓,像老友聊天。“姐姐走了。”“轮到我了。”“就是这样。” 这些短句像呼吸一样自然,读起来不费力,却能让情绪慢慢沉淀。对我们来说,退休后写作不必追求“对仗工整”“引经据典”,不如学他“说家常话”:写清晨的公园,就写“太极拳的音乐刚起,张阿姨的收音机已经在唱《红灯记》,晨露打湿了石凳,老周蹲在那擦他的鸟笼,画眉在里面跳着叫”——用具体的画面代替形容词,文字自会生动。

最后,讲讲这篇文章的文学意义:短文章里有大关怀,写作是为了懂人心。

林清玄曾说:“好的文章,是让读者觉得‘啊,我也是这样想的’。” 《来就轮到我了》的价值,正在于它写出了每个人面对生命进程时的共同感受,让读者在文字中找到“被理解”的温暖。

对老年写作者而言,我们的优势在于“人生阅历”——几十年的风霜里,藏着无数关于“离别”“陪伴”“遗憾”“珍惜”的故事。这些故事不必追求“传世”,能让同龄人读时点头,“这说的不就是我吗”;能让年轻人读时感慨,“原来长辈是这样想的”,就足够有意义。

就像林清玄写这篇短文,或许只是记录一次闲聊,却因为藏着对人性的洞察,成了能触动不同年龄层的佳作。我们退休后提笔,也不妨抱着这样的心态:不为“成名”,只为把心里的故事、眼里的生活,用真诚的文字记下来。毕竟,最能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技巧,而是“我懂你”。

重读《来就轮到我了》,越发觉得:写作不是年轻人的专利,更是我们老年人回望人生、梳理心绪的方式。林清玄用一篇短文告诉我们:素材就在身边,主题藏在心里,语言贵在真诚。

作者简介:荆山,川大硕士,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高级经济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漫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书画院高级书画师,曾任某国家部委杂态编辑部主任。现任山东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文学创作专委会主任、高级顾问,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文学创作导师,山东圣瀚财贸职业学院客座教授,主编正式出版的文学书籍多部,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文学作品数百万字,文学艺术评论及文学创作指导作品数百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