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回复: 0

[已见刊] 环保底线为何在一些职工那里“失灵”了?

发表于 5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废煤油乱倒  油污手套乱扔
环保底线为何在一些职工那里“失灵”了?
◎巩明
初秋的清晨,山西一化工企业电气车间检修厂房内已有了忙碌的身影。检修班的几名职工围着一台待修的电机,手里的工具不时碰撞出清脆的声响。按照流程,他们需要先拆卸电机轴承,再用煤油清洗轴承上的油污。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与车间墙上“绿色检修,环保先行”的标语格格不入。
负责清洗轴承的李阳(化名),将盛着煤油的铁盆端到厂房角落的自来水池边,直接拧开了水龙头。浑浊的煤油顺着水流冲进下水道,水面上还漂浮着零星的金属碎屑,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旁边的老职工看到后,不仅没有制止,反而也端着自己手边的煤油盆走了过来。“省事,倒池子里冲得干净,还不用费劲搬废油桶。”两人一边说着,一边加快了倾倒的速度。不过几分钟,原本清澈的自来水就变成了黑乎乎的油污混合物,顺着下水道悄然流走。而在生产现场,另一名职工处理完电机轴承后,随手就将沾着油污的手套扔在了排水沟旁的草丛里,手套上的油污顺着草叶滴落在地面,在水泥地上留下了一道深色的印记。
其实,在检修班的工具房门口,就摆放着专门的废油回收桶和危险废物回收箱,桶身和箱子上都清晰地标注着“废煤油回收”“油污手套专用回收”的字样,可这些设施却成了摆设。据车间安全员介绍,类似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之前班组开会时多次强调过环保要求,也组织过环保知识培训,可总有一些职工不当回事。有一次,环保部门到车间检查,正好发现有职工往排水沟倒煤油,不仅企业被罚款,整个车间的评优资格也被取消。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屡教不改。
为何环保要求在一些职工这里“失灵”?深入了解后不难发现,根源在于多方面因素的叠加。从思想意识来看,不少老职工长期形成了“重效率、轻环保”的惯性思维,觉得倒点煤油、扔个手套是小事,不会对环境造成多大影响。而且按照环保流程处理,需要先将废煤油装进密封桶,再送到指定回收点,油污手套也要单独分类投放,比直接丢弃麻烦不少,在赶工期的时候,就更容易选择“图省事”。从管理层面来说,虽然车间有环保规定,但监督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安全员平时主要负责设备安全检查,对环保细节的巡查力度不足。即便发现问题,大多也是口头提醒,没有形成有效的惩罚机制,导致一些职工觉得“违反规定也没什么大不了”。此外,企业的环保宣传也存在走过场的问题,培训时大多是念文件、讲理论,没有结合车间实际案例分析危害,职工感受不到环保问题与自身的关联,自然难以真正重视。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需要从意识培养、管理优化、设施完善等方面发力。
首先,要让环保意识真正扎根。可以组织职工参观环保警示教育基地,邀请环保部门工作人员结合企业之前被罚款的案例,讲解乱倒废煤油对土壤、水源的危害,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同时,开展环保标兵评选,对严格遵守环保规定的职工给予奖励,让环保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
其次,要织密监督考核一张网。在检修现场安装监控摄像头,安排专人负责环保巡查,发现乱倒废油、乱扔手套等行为,不仅要对当事人罚款,还要与班组的绩效考核挂钩,让个人行为影响集体荣誉,倒逼职工规范操作。
最后,要让环保操作更便捷。可以在检修点附近增设小型废油回收桶和油污手套回收箱,减少职工搬运距离。同时,定期安排专业人员清理回收设施,避免因设施堵塞、异味等问题,让职工产生抵触情绪。
检修现场的小问题,实则是企业环保管理的大考题。杜绝煤油入沟、手套乱扔等危害环境的“小习惯”,看似是小事,守护的却是我们共同的绿水青山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根基。只有让每一名职工都认识到,环保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必须坚守的底线,才能真正杜绝隐形污染,让绿色检修、绿色施工等成为企业的常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