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不实在、做套路的“标准化”早晚现形!
◎巩明
9月初的晋北矿区燥热未散,一煤矿掘进二队早班职工刚在井下1302工作面铺开作业,调度室的紧急呼叫骤然炸响:“顶板离层仪亮红灯!位移超安全值,立即停工排查!”跟班副队长刘勇攥着对讲机的手瞬间渗出冷汗——前一天才将“标准化工作面”的验收材料上报,怎么转眼就出了事?
技术科与安监部人员迅速赶到现场,眼前的场景让掘进队“标准化”的招牌轰然碎裂:3根本应锚固顶板的锚杆,实际并未拧紧到位,其中一根甚至能徒手晃动;两帮用于防护的金属网搭接宽度要求10厘米以上,却有多处仅3厘米,形同虚设;更严重的是,两根临时液压支柱因漏液严重,高度已缩至1.8米,低于安全标准40厘米。而瓦斯传感器表面煤尘覆盖,显示数值长期停滞,实际浓度早已超过安全上限。
“你们交上来的记录可不是这样写的!”安监部主任李刚手持掘进队填写的《井下巡查台账》质问——连日记录均标注“支护合格、瓦斯正常”,甚至还附有所谓“规范支护”的现场照片。然而照片中的标识线与实际位置存在明显偏差,显属摆拍。副队长刘勇只得坦白说:“最近进尺落后,原想先赶进度,验收前再补标准,没想到顶板提前预警……”
这场预警揭开的不是偶然失误,而是长期藏于日常操作中的系统性漏洞。 最突出的是应付式创建的心态。该队为争取“标准化工作面”称号,形成“检查前突击、检查后放松”的套路:临近验收,便抽调人力清理浮煤、刷新标识、填补记录,甚至更换专用工具以通过检测。验收一结束,标准便被抛之脑后。一位老职工坦言说:“只要资料漂亮、表面整齐,就能蒙混过关——这已是队里不用明说的规矩。”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重进度轻标准的考核失衡。尽管该矿制定了详尽的安全质量标准化细则,但在绩效权重中,掘进进尺占比高达65%,标准化仅占20%。当月初进度落后12%,队长便在班前会明确要求“先保进度、后抓标准”,对简化支护工序、漏检瓦斯等行为默许纵容。 此外,“培训不教真本事”也让标准化沦为纸上空谈。队内每月两次培训,多以读文件、看视频为主,缺乏井下实操指导。新职工杨亮说:“知道锚杆要拧紧,但没人教如何调扳手、判断是否到位,只能凭感觉差不多就行。”真正关键的应急处置技能,如顶板预警响应、临时支护补救等,更是很少涉及。隐患出现时,职工往往手足无措。 要让标准化真正成为“保命线”,必须从机制、监管和能力等三方面系统重构,建立“真标准、真执行、真有用”的体系。 首要的是改革考核机制,扭转重进度轻标准的导向。可借鉴兰花集团唐安煤矿实行的“双否决”制度:将标准化与进尺作为同等重要的核心指标,任何一项不达标即全面扣减绩效,取消负责人评优资格。同时推行“操作积分制”,将锚杆安装、金属网搭接、瓦斯检测等分解为12项具体动作,由安全员现场打分,结果与工资直接挂钩,让职工切身体会“干标准活,挣安心钱”。 其次需强化动态监管,杜绝纸面达标。在关键点位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回传锚杆扭矩、顶板位移、瓦斯浓度等数据,实现异常即时报警,从技术上封堵瞒报空间。同时成立由安监、技术、工会组成的随机巡查组,不打招呼直插井下,发现问题立即责令停产整改,逾期未改则约谈问责、扣减绩效。 最后须补齐实操培训短板,让职工真正掌握标准技能。将课堂从会议室移至井下,由技术骨干手把手教学:如何调整扳手、规范搭接网片、应急处置预警等,实行考核合格上岗制。每月开展标准化实操比武,设立“支护能手”“隐患排查标兵”等奖项,激发员工学标准、用标准的动力。还应定期组织事故案例推演,复盘类似顶板事故,让职工深刻认识到“标准化不是走过场,而是保命的底线”。 顶板预警敲响的警钟,远不止于几处支护的整改。对企业而言,安全生产标准化绝非一项应付考核的任务,而是守护矿工生命的基本保障。唯有摒弃侥幸心理,让标准渗透进每个生产环节,让执行落实到每个管理细节,才能使“标准化”从口号转化为真正有效的行动,为煤矿安全筑起一道坚实防线。这不仅是一场管理方式的升级,更是安全理念从事后应对到事前预防的根本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