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3|回复: 0

[已见刊] 反山势安装工艺降险提效省10万元

发表于 2025-10-17 10:28:5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反山势安装工艺降险提效省10万元(图2幅)
◎张超超
“通过对运输系统的战略重构、轨道工艺的革命性突破以及就位工序的本质优化,我们在182405上工作面成功应用反山势安装工艺。这一突破不仅为企业节省安装成本费用10万元,更彻底消除了工作面安装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施工效率提升50%。”9月13日,冀中能源股份公司梧桐庄矿生产准备区副区长李晋在生产会上,难掩喜悦地说。
作为该矿年度接续的关键工作面,182405上工作面运输设备安装面临两大核心难题:一方面,切眼最大倾角超过30度,给施工带来极大挑战;另一方面,传统正山势安装需依托182405上回风顺槽的完备运输系统,然而该回风顺槽尚未贯通、系统未能形成,若沿用常规安装方案,必将导致工作面安装与生产进度滞后,严重影响矿井年度任务的完成。
面对这一困境,该矿生产准备区迅速成立专项攻关小组,围绕“如何解决182405上工作面运输设备安装难题”进行技术攻关。他们对传统工艺进行全面复盘,发现传统的正山势安装工艺在当前工况下存在运输路径受阻、安全风险突出等致命问题。“当时我们开了3天研讨会,把每个环节的难点都列出来,逐一分析破解思路。”李晋回忆道。小组成员深入井下现场勘查,测量进风顺槽的承载能力、轨道铺设条件等基础数据,结合切眼倾角大的特点,大胆提出了“反向运输、动态铺轨”的安装设想。
“最初的方案构想在实践中遇到不少阻力,比如绞车接力运输网络的设计,如何确保多台绞车协同作业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就是首要难题。”李晋说。为解决这一问题,技术人员反复计算绞车牵引力、钢丝绳强度,模拟不同倾角下的运输受力情况,经过3轮方案优化,最终确定了绞车的布置间距和接力节点。在轨道铺设工艺创新上,团队同样经历了多次试验。“一开始尝试将轨道滞后距离控制在3米以内,却发现会压缩液压支架安装操作空间;调整到8米后,又出现运输效率下降的问题,最终通过多次现场调试,才找到5米这个兼顾安全与效率的最优滞后距离。”该矿生产准备区技术员许琳说。
经过近1个月的技术论证和小规模试验,一条适用于大倾角、非完备系统条件的反山势安装工艺终于成型,即摒弃原回风顺槽运输规划,充分依托已成型的进风顺槽基础条件,创新设计绞车接力运输网络。同时,打破切眼内就位液压支架预铺双轨的传统模式,首创单侧轨道动态延伸工法,让轨道铺设与液压支架安装同步推进,将轨道道头滞后距离控制在5米以内,每完成2至3架液压支架安装便向前延伸轨道,实现“边安边铺、循环递进”的高效作业节奏。液压支架运抵就位处后,借助绞车配合液压点柱直接完成支架下车、调向与就位,彻底省去了将支架运至切眼上头再下回、就位的环节,从根源上消除了这一过程中的施工风险。
“反山势安装工艺的实施,使工作面安装工期实现跨越式压缩,总体周期缩短近半。同时,在减少轨道铺设量的基础上,可节省人工费用及材料成本费用共计10万元。”许琳说。
为保障工艺高效推进,该区同步研发绞车协同控制系统,成功攻克大倾角工况下支架精准定位的技术难题,定位精度跃居行业领先水平。“这是我矿首次在30度以上大倾角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绞车接力运输与动态轨道铺设相结合的安装工艺成功应用。通过对施工工序的全面再造,液压支架就位效率提升50%以上,为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李晋说。​


【创新成果】图1:攻关小组成员研讨反山势安装工艺施工细节.jpg
【创新成果】图3:管理人员对反山势安装工艺施工路线进行专项检查.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