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三招”驯服新品种的“暴脾气”(图3幅)
◎张海燕 张晓利 “从‘间歇加热’打破连续高温思维,到‘关阀闷罐’逆转气流逻辑,再到‘分步控压’重构操作时序,消毒组采用‘三招’成功驯服新品种培养基在高温灭菌、降温、接种等环节的‘暴脾气’,实现全程稳定可控生产。”9月12日,提起班组的技术创新成效,华北制药集团爱诺有限公司发酵车间消毒组组长钱峰激动地说。 此前,该新品种培养基在无菌发酵的第一道关——高温灭菌环节就显露出“桀骜不驯”的本性。与老品种“温和性情”不同,新品种在高温下会让泡沫裹着料液直冲排气管口,带来极大的染菌风险,传统工艺完全失控,这让消毒组员工们一筹莫展。“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发酵车间主任孙云海果断地说。随后,他与消毒组员工们轮番蹲守发酵罐旁,细致捕捉每一个操作细节与曲线波动,终于发现,泡沫肆虐源于新品种在高温下培养基成分的特殊反应。 “既然传统方法无效,那就改变工艺!”孙云海说。于是,消毒组员工们改变传统的连续高温加热模式,转而尝试“间歇加热、温和搅拌”的新工艺。通过分段控温使料液均匀受热,并配合温和的搅拌强度,泡沫的“嚣张气焰”被彻底瓦解。钱峰看着料液在可控温度下舒缓翻腾,不禁感慨道:“文火慢煮终于驯服了新品种培养基在高温中的‘暴脾气’!” 高温灭菌难题解决后,降温环节的突发状况,让消毒组员工们再度陷入困境。“以往‘打开排气阀、控制通气量’的快速降温法,操作成熟且高效,可在新品种面前竟成了泡沫的‘助推器’。”提及当时的窘境,钱峰说道,“排气阀刚打开,罐内泡沫就像被吹了气似的,呼呼往外冒,堆积速度远超预期,不仅影响降温效率,还存在污染风险。”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消毒组的员工们没有退缩,一场场讨论在车间角落、休息间隙展开。大家围绕“气流与泡沫”的关联反复推演,尝试过调整通气量、减缓阀门开启速度等多种方式,却始终未能根治问题。这时,孙世军提议说:“既然气流是引发泡沫的‘祸首’,那我们不如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关闭排气阀,从源头切断空气流动!”这个想法起初引发了不少争议,毕竟“排气控温”是沿用多年的传统逻辑,突然关闭排气阀,会不会导致罐内压力失衡?带着疑问,班员们决定小范围试错。令人惊喜的是,关闭排气阀后,罐内气流瞬间稳定,原本汹涌的泡沫如同被按下“暂停键”,气势骤减,堆积问题迎刃而解,降温过程也得以平稳推进。“老办法并非万能,在新品种面前,只有贴合实际需求的方案才是最好的!”消毒组员工张庆华兴奋地说。 就在大家以为问题已彻底解决时,新品种在接种环节却再生变数。“沿用‘边开排气边调进气’的传统双向调节法时,只要罐压稍有波动,那些好不容易平息下去的泡沫就会立刻‘死灰复燃’。”钱峰回忆道。面对这一难题,他带领组员守在发酵罐旁反复试验、推敲细节,最终跳出固有思路,创新采用“分步控压”策略重构操作时序:第一步缓慢关紧进气阀,切断气流扰动源头;第二步精细微调排气阀,将罐压精准校准至工艺要求数值;最后一步再稳劲匀力重新开启进气阀,逐步将空气流量调节至目标参数。这套环环相扣的精细操作,如同给活跃的泡沫套上了“紧箍咒”,成功实现全程零失误接种。 当新一批培养基从灭菌到接种全程稳定可控,消毒组员工们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此次技术攻关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消毒组员工的创新精神,更为新品种的稳定生产扫清了技术障碍,标志着公司在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在车间生产会上,孙云海总结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