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智能哨所”:新宜化工AI时代化工新图景 ◎孙维 吴渊 “张伟,你安全帽系带没扣好!”5月15日上午9时,宜化集团湖北新宜化工有限公司合成氨车间当班班长李建军的智能终端突然弹出一条语音提醒。他抬头望去,50米外的巡检工张师傅正准备进入装置区,后颈处的安全帽带果然松垮着。这不是人工喊话,而是厂区里200多个AI(人工智能)摄像头在“盯梢”。 在新宜化工占地1200亩的厂区里,分布着237个AI智能识别摄像头。这些“电子眼”可不是普通监控,它们搭载的行为分析算法能精准识别12类违规行为:从安全帽佩戴不规范、反光服未穿着,到违规动火、擅自进入受限空间等。“以前靠人盯,一个安全员最多管50米范围,现在AI能覆盖整个车间。”安全总监王强介绍,系统投用半年来,现场违规行为下降了67%。 最让班长鲍东阳感叹的是“智能巡检助手”。上个月,他带着班组进行设备点检时,终端突然震动:“压缩机房温度异常,建议立即排查。”赶到现场发现,运行2号压缩机轴承温度达到89摄氏度,远超75摄氏度的安全阈值。“要是靠人工巡检,至少得等2小时后下一轮才发现。”技术员李建军说,AI系统通过分析3000多个实时监测点的数据,能提前40分钟预警潜在故障。 在新宜化工的罐区和管廊区域,每天都有1架无人机按固定航线巡航。这个搭载热成像仪和气体传感器的“空中哨兵”,能在15分钟内完成人工2小时的巡检量。“去年冬天,无人机发现氮气罐区有个法兰接口温度异常,我们及时处置避免了泄漏事故。”设备部部长黄登兵回忆道。更神奇的是无人机的“自主学习”能力。系统会自动比对历史巡检数据,对重点区域加密巡查。比如夏季高温时段,AI会将氨球罐的巡检频次从每天2次增加到5次。“现在无人机就像班组的‘影子成员’,24小时待命。”黄登兵说。 每天早上8时,班组员工的智能终端都会收到当日任务清单。这些清单可不是随意生成的,而是基于前一天的风险评估结果。“系统会根据气象条件、设备运行状态等18个参数,自动生成个性化任务。”生产调度中心主任张卫介绍,比如暴雨预警时,系统会自动给运行班组推送“检查排水系统”任务。 在造气车间,操作工刘强的终端显示着“1号气化炉炉壁温度监测”任务。他掏出防爆手机扫描设备二维码,立即弹出检查标准和历史数据。“以前查记录得翻台账,现在扫码就能看到所有信息,效率提高了一倍。”刘强说,任务完成后,系统会自动生成电子记录,彻底告别了“纸质账”。 在中央控制中心,一块16米长的巨幕实时显示着厂区的三维模型。这是新宜化工耗资2000万元打造的“数字孪生”系统,能模拟各种事故场景。“我们试过模拟液氨泄漏,系统自动启动应急预案,连最近的消防栓位置都能精准定位。”安环部副部长陈浩介绍,通过虚拟演练,班组的应急响应时间缩短了40%。 最让一线员工受益的是“AR远程协助”功能。2024年11月,合成车间的反应器出现异常,技术员通过AR眼镜将现场画面实时传输给专家,远在集团总部的技术团队同步指导处置。“就像专家站在我旁边一样,问题10分钟就解决了。”操作工王平说。 在新宜化工的员工食堂,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工人拿着手机“刷课”。这是公司推出的“掌上培训”平台,里面有300多门微课程,每门课不超过5分钟。“我刚学完‘离心泵常见故障处理’,考试合格还能挣积分,积分多,绩效奖励就多咧。”包装工李青云晃了晃手机。更贴心的是“错题本”功能。系统会自动记录员工的错误,推送针对性练习。“以前培训像‘大锅饭’,现在变成‘私人订制’。”人力资源处处长李芹说,平台投用后,员工技能考核通过率从72%提升到91%。 在新宜化工的大数据中心,每天有超过10万条数据被采集分析。这些数据不仅用于安全管理,还能优化生产流程。“系统发现循环水系统的电导率波动与产量相关,我们调整了加药策略,每年节约成本120万元。”生产部部长郑兵说。最具创新的是“安全积分可以换奖励、可以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员工每发现一个隐患、参加一次培训都能积累积分。“上个月我靠发现3处隐患,兑换了260元的超市购物卡。”巡检工周长林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的新宜化工,班组管理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从AI识别到无人机巡检,从智能终端到数字孪生,这些“硬核”科技让安全管理变得更聪明、更高效。正如总经理王雨所说:“我们要让每个班组都成为‘智能哨所’,让每个员工都成为‘安全卫士’,这就是AI时代的化工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