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8:05:43 | 查看全部
仇恨,是应该被忘记的时间:2014-07-01 作者:未详 点击:171次   仇恨是应该被逐渐忘记的,而不是时时被提起。
  
  纽伦堡审判后,世界人民对德国的恨就淡下去了,不然怎么会有欧盟的成立?
  
  东京审判后,中国人对日本的恨也应该淡下去。

  至今活在二战的阴影里,怎么往前走?

  中国人现在还恨元人、满人吗?

  不恨了,好像也不太恨俄罗斯人了。
  

  永远怕自己的国民忘记有个敌人,时不时提醒大家仇日,这是弱国心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8:05:53 | 查看全部
朱葛恪的“礼尚往来”时间:2014-07-02 作者:未详 点击:182次   有一天,孙权请群臣赴宴。

  席间,孙权故意为难朱葛恪说:“我要给朱爱卿一份特色菜吃,那份特色菜是一堆马粪。”

  此言一出,大家都愣住了。
  
  只见朱葛恪微笑站起来,双拳一报,从容不迫地回答:“陛下也请吃卑职回敬的一份菜,鸡蛋。因为鸡蛋总比马粪重。”“为何我给你马粪吃,你却请我吃鸡蛋呢?”孙权不解地问道。“陛下赠送了美味佳肴,我接纳后,理所当然要回敬,这是礼尚往来。既然是回敬,不能离了谱,这两样东西虽然都是从屁股里出来的,我选择的是尊重。”朱葛恪笑答。
  
  孙权听后哈哈大笑。
  
  有个哲人说:“你给我一个寒冷的冬天,我赠你洁白的雪花。冬天越冷,雪花越白。”
  
  朱葛恪的“礼尚往来”之举正是对这句话的注解:
  
  在与上司正面“针锋相对”时,尽管对方出言不逊,对自己的人格进行毁谤,你可以用胆识和智慧化解对方的“逼迫”,用宽容的心怀坦荡接纳;用睿智的话语点化对方。
  
  以礼相待,只身而退,既彰显自己人格的魅力,又为自己的尊严添上了厚重的砝码,一举多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8:06:03 | 查看全部
把孩子交给世界时间:2014-07-02 作者:未详 点击:96次   毕业生有两种:一种是圆的,一种是有棱角的。
  
  看到一则关于教育的趣闻。有一年,一个中国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的报告中有这样的描述:学生不分品德优劣、能力高低;小学二年级学生仍然不识字;孩子们重视音体美教育,轻视数理化教育;课堂纪律不好,学生无视老师的存在。这个参访团的结论是:美国的初级教育非常糟糕。
  
  同一年,美国也派考察团来中国,他们也有考察后的感想:中国小学生上课纪律很好,手放在背后,除非老师发问,学生不敢讲话;中国学生回家还需做作业;以分数排列优劣。美国考察团认为,中国学生的成绩是最好的,中国的科学文化也许会在20年内赶超美国。
  
  但30多年过去了,两个参访团的结论都是错误的。被人不看好的美国式教育越来越被人推崇,而被人看好的中国式教育却越来越受人诟病。
  
  这则趣闻事实上是一个关于教育的“天问”,教育到底是什么?瑞吉欧学前教育系统的创始人马拉古兹有一首诗《其实有一百》里面写道:“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世界……但是被偷走了九十九个。”他的观点非常明确,孩子其实不是属于你们的,而是属于世界的。你不能占有他们,而应该由他们自由自在地成长。马拉古兹的教育观点非常鲜明,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而是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最后才是知识教育。
  
  而我们的教育,知识被看成最为重要的东西,似乎有了“知识教育”,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人性的教育、劳动技能、实践技能等,都可以一并解决了。事实上,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在80%的孩子不会洗衣、做饭、做家务。在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有17%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不少人难以应对逆境,在受到打击或者不如意时,有的竟然选择自杀。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悲剧。
  
  我认识一位父亲,他给5岁的女儿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张写有电话号码的纸片、一部手机、20块钱,然后让她自己去幼儿园。最初一段时间,他每天跟在女儿后面。后来,这女孩就自己上幼儿园了。很多人都在背后说:“天下哪有这样不负责任的父亲?”但没有人看到,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
  
  美国一位名叫安妮·斯通的母亲写了这样一封信:“我的孩子上学了,我把他交给你——世界。请你轻轻挽起他的手,告诉他应知之事。让他知道,每有恶人之地,必有英雄所在;每有奸诈之人,必有义士;每有敌人,必有朋友在旁相助。告诉他为成功可以付出百倍精力和智慧,但不可以出卖灵魂。告诉他读书虽然重要,但也要欣赏这大自然赐予的美丽景色……世界啊,你要给孩子坚强、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我很喜欢这段文字。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搬了一架梯子想取下掉在屋顶上的球,但是没有人为他扶住梯子,孩子黯然神伤。孩子的父亲来了,他对孩子说:“孩子,你上去吧,我在这里扶住梯子。”孩子爬得很高,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爬得那样高。这位父亲名叫洛克菲勒。孩子下来时,他告诉孩子:“其实,梯子很安全,我自始至终没有扶过梯子。”每个孩子的生活里都有这样一架梯子,许多孩子都为了等待那个扶梯人而徘徊不前。其实,孩子一个人也可以爬得很高。
  
  你把孩子交给世界,也许孩子会更强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8:06:16 | 查看全部
追梦时间:2014-07-02 作者:未详 点击:252次   孩子,我最近可曾告诉你,你有多么出色?
  
  你从远处跑来的脚步声,给我的一天都带来舞蹈的节奏。
  
  我可曾告诉你,你的笑声,如同阳光,洒满我的房间?
  
  孩子,我可曾说过,你是多么富有创造力?
  
  有一位女士,名叫乔治亚·奥基弗,她走进沙漠,描绘花瓣、枯骨、树皮。她引领我们从细微处发现大美:
  
  岩石之坚,羽毛之柔。
  
  孩子,我可曾说过,你是多么聪明?
  
  你用奇思妙想去编织伟大的创意。有一个人,名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把心中的图画变成巨大的科学进步。
  
  他用能量和光,改变了世界。
  
  孩子,我可曾说过,你是多么勇敢?
  
  有一个人,名叫杰基·罗宾森,他是一位棒球运动员,他用球场上的表现,告诉每一个人,怎样把恐惧化为尊重,把尊重化为爱。
  
  他舞动球棒,带着狮子般的优雅和力量。他把勇敢的梦想传递给其他追梦人。
  
  孩子,我可曾说过,你是一位心灵的医者?
  
  西廷·布尔是苏部落的良医。他治愈了受伤的心灵,使破碎的承诺兑现。他说,人和人之间是不同的,这不是一件坏事,“苍鹰不必变成乌鸦才有和平”。
  
  他虽一度入狱,但他的精神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空自由翱翔。他的智慧代代相传。
  
  孩子,我可曾说过,你拥有自己的歌?
  
  有一位女士,名叫比莉·哈乐黛,她鬓角上戴着一朵栀子花,向世界吟唱优美的蓝调。她的歌声充满了悲伤,也充满了喜悦。世人都被深深触动,与她一起吟唱。
  
  孩子,我可曾说过,你的内心是多么强大?
  
  有一位女士,名叫海伦·凯勒,她用一生击败漫长、寂静的黑暗。她自己既看不见,也听不到,却教我们彼此用爱感受、用心聆听。永远不要等待生活变得安逸,面对挑战,她给了我们勇气。
  
  孩子,我可曾说过,对别人的牺牲表达敬意是何等重要?
  
  有一位女士,名叫林璎,她设计了越战纪念碑,纪念那场战争的死难者。她设计了民权纪念碑,向为平等而战的人们致敬。她认为,公共空间应该充满艺术,那样,我们就能徜徉其中,缅怀过去,开创美好未来。
  
  孩子,我可曾说过,你是多么善良?
  
  有一位女士,名叫简·亚当斯,她周济穷人,帮助他们找工作。她打开一扇扇门,给人以希望。她教育成年人,也和孩子们一起玩耍,一起欢笑,开阔他们的心灵世界。
  
  孩子,我可曾说过,你要永不言弃?
  
  当暴乱发生时,有一个人,名叫马丁·路德·金,他教导我们心存无尽的怜悯。他给我们带来一个梦想,那就是人人都能手拉手前进,不分种族,不分信仰。他在前引路,不断祈祷,一次又一次开启无数心扉,见证他的梦想在我们心中生长。
  
  孩子,我可曾说过,你是一个探索者?
  
  有一个人,名叫尼尔·阿姆斯特朗,他是第一位在月球上漫步的人。从苍茫的太空,他俯瞰地球,而我们正注目着他踏上月球那轻盈一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8:09:23 | 查看全部
文人的“斗殴”时间:2014-07-01 作者:未详 点击:135次   文人相轻,由来已久。三国曹丕《典论》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清人尚镕的《书<典论·论文>后》进一步解说文人相轻的原因,主要有四:“一由相尚殊,一由相习久,一由相越远,一由相形切。”用今天的话说,“相尚殊”,是审美口味不同而导致见解分歧;“相习久”,是长期厮混而造成轻视心理;“相越远”,是政见不同而势如水火;“相形切”,则是心胸狭窄而一味苛责他人。要之,无论相似还是相异,相近还是相远,文人之间,容易彼此轻视,进而刺痛对方。
  
  1935年6月,鲁迅《再论“文人相轻”》中说:“文人还是人,既然还是人,他心里就仍然有是非,有爱憎;但又因为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从圣贤一直敬到骗子屠夫,从美人香草一直爱到麻风菌的文人,在这世界上是找不到的,遇见所是和所爱的,他就拥抱,遇见所非和所憎的,他就反拨。”不过鲁迅与人论战,基本靠笔,不靠手,即使与林语堂在南云楼虎视眈眈,还是没打起来,也算为“文人相轻”保留了非暴力的调性。
  
  文人相轻竟至于大打出手的,亦不鲜见。所谓“猩猩之火,可以撩猿”,文人之间因轻蔑或异见而燃起的怒火,极可能化文斗为武斗。譬如晚明陈子龙与艾南英在七录斋中辩论朱(熹)王(阳明)异同,话不投机,陈竟以手批艾之颊。又如清代学者汪中与洪亮吉同舟论学,争辩汉宋,汪之口才不及洪,一冒火,竟将洪推下江去,幸好舟子救得及时,洪才没被淹死。再如清代两位版本目录学名家黄荛圃与顾千里,也曾因细故而打架,搞得纸屑四溅,就像拖拉机开过废品收购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8:09:41 | 查看全部
 
  文人相轻而诉诸武力,在晚清和民国就更为风行了。伍立杨说:“清末民初的文武之间,距离和分野的痕迹都不大明显,有的武人文采甚佳;相当数量的文人,也时时葆有武装行事的气质……甚至可以说携有相当分量的暴力倾向。”学者杨国强发现,在晚清民初的新学家中,“尚武”之风备受推崇。譬如后来做了文学家的周作人,当时在《绍兴公报》上专论“军人之尊贵”,鼓吹“国民尚武之心”;杨集群也在《武学》杂志上热烈倡言:“兵乎,兵乎,为立国之本,为文明之标志。”1905年,湖北新军在黄陂募兵96人,其中廪生20人,秀才24人。杨国强对此评论说:“这些都是本来的读书种子。秀才当兵,说明了文武之道此消彼长。由此折射出来的,是新旧代谢之下的价值易位和人心变动。”
  
  近现代知识分子喜欢打架,除了个人性格外,或也可放在上述背景中考察。
  
  戊戌变法之前,由康有为幕后策划、梁启超任总主笔的《时务报》,请来章太炎担任撰述。章太炎为人极狂傲,可以从死掉的学者一直骂到在职的大总统。在时务报馆,康派极强势,自然招来章之反弹,加上双方从学术思想到政治观点均有分歧,遂至开骂。章斥康派为“教匪”,后者则骂章为“陋儒”。骂架升级,竟成打架。康派一群人由梁启超带队到报馆,拳击章太炎;章也不是木头人,立即动手还击。在章太炎《自订年谱》中,只记有打架之事,未说梁启超亲与,也未详述战果。金宏达《太炎先生》中则说,梁启超被章太炎狠抽了一个大嘴巴。斗殴事件后,章太炎即离沪赴杭。好汉难敌四手,报仇不晚三年。日后《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章氏出语极狠,也可部分看作是那次斗殴的回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8:09:53 | 查看全部
 章太炎的弟子黄侃,也是个狠角色,不但继承了师之小学,也继承了师之怒火。黄与词曲家吴梅都在中央大学中文系任教,一日系里于酒家聚会,席间黄与吴一言不合,遂至激辩。黄侃忽奋臂攘袖,一记黑砂掌袭向吴梅脸蛋。吴急闪,未中,旋回敬一拳。两人于是起身离席,准备在满血状态下PK一场,被同事们拉住。《黄侃日记》“癸酉年五月”条下,有记载此次冲突。
  
  后来两人还打过一架,起因是在教师休息室抢沙发。当时吴梅端坐沙发小憩,黄侃进来就发飙,对吴梅大吼:“你个瓜娃子,凭啥子坐这里?”吴梅答:“凭词曲。”双方就又干起来了,不过都只受了点儿皮肉小伤,不严重。学者打架多是婆娘架,必杀技是指甲、搂抱和拉拉扯扯。此后,教务处便把两人的课错开日子排,以成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之势,好消减摩擦。
  
  黄侃一生好骂,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也被他痛骂过多次。不过陈独秀似乎对黄侃颇有雅量,1920年陈在武汉高师演讲时,还感叹说:“黄侃学术渊邃,惜不为吾党用!”
  
  但不要因此就认为陈独秀是个好脾气的总书记,他也喜欢打架。青年时代,陈独秀与革命党人吴樾争夺刺杀晚清五大臣的机会,竟至扭作一团,满地打滚。疲甚,吴问:“舍身一拼与艰难缔造,孰易?”陈答:“自是前者易后者难。”吴对曰:“然则,我为易,留其难以待君。”遂作易水之别(后吴在炸弹行刺中当场殒身)。
  
  陈独秀也是毒舌,据说有一次大贬湖北学人,让“骄傲的湖北人”熊十力听后“毛发倒竖”,就此弃武从文,竟成一代新儒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8:10:15 | 查看全部
 熊十力早年曾入陆军特别学堂习武,参加过武昌起义,任过军政府参谋,因此在文心之外,犹裹有武气。熊十力一生与人打架次数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是与诗人废名之战。汤一介《“真人”废名》中记载,当年废名和熊十力都研究佛学,常为此争论,邻居也习惯隔墙听到两人的高声辩论。有一天辩论声戛然而止,旁人好奇,过去一看,两人竟打起来了,因为互相卡住对方的脖子,所以都发不出声音。周作人《怀废名》中也记载了二人打架之事:“一日废名与熊翁论僧肇,大声争论,忽而静止,则二人已扭打在一处,旋见废名气哄哄地走出,但至次日,乃见废名又来,与熊翁在讨论别的问题矣。”如此看来,知识分子打架毕竟比小流氓要强一点儿,皮肉或伤,但感情不伤。
  
  与废名大约同期的新诗人梁宗岱,也负气好斗。萧乾曾回忆说,林徽因有次当面数落梁宗岱的一首诗不好,梁很不服气,就当众抬起杠来。林徽因是当时那群聚会文人的“神仙姐姐”,梁都要与之抬杠,可见多么好斗。不过梁再好斗,还不至于跟“神仙姐姐”动手,他打架的对象至少是男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8:10:24 | 查看全部
 翻译家罗念生曾撰文回忆与梁宗岱那一打的风情:“1935年,我和宗岱在北京第二次见面,两人曾就新诗的节奏问题进行过一场辩论,因各不相让竟打了起来,他把我按在地上,我又翻过身来压倒他,终使他动弹不得。”
  
  梁宗岱还曾跟同在复旦大学的一个中文系老教授打架,据当时一位旁观的学生回忆:“两人从休息室一直打到院子当间,终于一齐滚进了一个水坑,两人水淋淋爬了起来,彼此相觑一下,又一齐放声大笑……”
  
  上面讲的这些文人打架的故事,大多是即兴意气之举,没有预谋,更没有阴谋。打的时候光明磊落,打完之后磊落光明,放之当今,真是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08:40:04 | 查看全部
想买房,先登报时间:2014-07-01 作者:未详 点击:189次   鲁迅有一个老乡兼好友叫刘大白,此人在复旦大学当过教授,也在浙江大学当过秘书长。
  
  20世纪20年代末,浙大扩建校区,需要买几块地,地皮已经找好,价钱也已经谈妥,在成交之前,校长让刘大白写了一篇公告,刊登在报纸上。公告内容大体如下:
  
  我们学校要买某某的地皮,该地位于某某街道,东到某某,西到某某,南到某某,北到某某,面积计有若干亩,计划某月某日成交。如果哪位朋友对上述交易持反对意见,敬请十天以内迅速到我校告知,否则成交以后,我校概不负责。特此登报声明。
  
  八年前我读到这段公告,颇为不解——既然已经瞅好了地皮,谈妥了价格,买卖双方你情我愿,直接签约付款过户就是了,干吗还要登报声明呢?经过这些年对民国房地产市场的研究以后,我才搞清楚个中缘由。原来,当时不动产的产权太混乱,如果不公告一下,很可能会有第三方来找麻烦。
  
  打个比方,小明有一块地(或者一套房子),但是他并不拥有完全产权,因为那块地是他的祖产或者族产,他的哥哥、弟弟、叔叔、伯父以及已经成家立业的小侄子也都是那块地的主人。现在小强看中了那块地,想买,找到小明,小明也愿意卖,双方签字画押,立契成交,然后去有关部门过户,一切顺利。可是等到小强在那块地上盖房的时候,麻烦来了:小强的哥哥、弟弟、叔叔、伯伯等人都跑过来闹,说地皮是他们大家的,小明没有资格单独出售,这桩交易应该取消。小强很生气,跟他们打官司,法院却未必支持他,按照民国惯例,法院会判小强交出土地,并让小明退还地款,但是这时候小明可能已经远走他乡,再也找不着了。这样一来,小强既丢了土地,又丢了一大笔钱财,有冤没处申,只好自认倒霉。
  
  再打个比方,小明的那块地确确实实是他的私产,不存在共有人,他有资格单独出售,可是在卖地之前,也许他已经把这块地抵押给了银行、钱庄或者当铺,而这种抵押在民国政府那里基本上都是没有备案的,买主想查也查不出来,如果你把它买到手,那么就得代替小明继续还贷,多花一笔冤枉钱。
  
  甚至还有这样的情况:那块地既不是共有财产,也没有往外抵押,清清白白,毫无纠葛,可是法律意义上的产权所有人却不是小明,而是买卖双方统统不认识的某一位陌生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因为民国时代契税的税率太高,过户时需要缴纳的正税和附加税太多,为了节省成本,很多买家选择不过户,张三卖给李四,李四卖给王二,王二卖给赵七,小半个世纪过去了,地皮已经转手了好几回,可是产权仍然登记在第一手业主张三的名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买了那块地,不过户则已,想过户就必须得找到张三。即使不过户,最好也要找到张三,跟他签一个协议,不然他要是耍赖,跑到法院告你一状,说你侵占他的财产,你就只有乖乖交出地皮了。为啥?产权一直在人家名下登记着嘛!
  
  因为以上缘故,所以民国时代买地买房的朋友必须多方打探,谨慎成交,以免买到存在纠纷的不动产。如果担心仅靠卖方承诺和多方打探仍解决不了购房风险,就要花钱在报纸上刊登声明,通过广而告之的方式引蛇出洞,把所有跟卖家有纠葛的人统统引出来,让他们先找卖家闹一闹,直到没人闹了再交钱成交。这样的声明在民国叫作“置产声明”,又叫“进产公告”,有时候还叫“买房告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