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城就是-----陶乐。生我养我的地方 。它地处黄河之滨有着光阴厚重的东陆小城,而陶乐也是这段黄河边上最美的两个字,也是有着光阴厚重最美两个字的小城。对它,我有说不尽的熟悉和亲切,我有道不完的温暖如同家的感觉。它常常徘徊于我梦中,还有枕边的风筒里常常传来柔软的黄河谣浓音------我记在深夜里,我记在风声里向你走来,奔向了你,最温馨最深情的你。
最忆是小城,我真的很爱你。可你如若非要我说出理由的话,总是让人来了,不想走的地方,总是让人走了,还想再来的地方。还有别的地方吗?不,只能是陶乐。记得我每次晨跑在河岸边,总能听到小城船家的女孩扎堆在岸边洗衣物悦耳的捶衣声,还有从梦中醒来的水浪花的声音,仿佛那些声声入耳动听的声音,跟随河上船只东流,流向远方。
清晨,我经常乘坐河上轮渡到南岸要去的地方。看远去的小城美好的样子,看妈妈眼睛亮亮的闪烁 看一缕阳光耀在起伏的河面上泛起的金光闪耀,看河边小雀叽喳追逐嘻飞 ,看对岸的轮渡响着熟悉的马达声迎风而来,再溅起朵朵白色浪花,与我擦肩而过的刹那,有种说不出的美意。醉美陶乐 我思念的故乡 思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这个祭奠亲人的特殊日子就要来了。遥望窗外那飘飞的雨滴,思绪在脑海里翻飞,想起了我那离世的外婆、外公。
回想往事,历历在目。外婆和外公很慈祥很朴实,一生都在农村度过,他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苦了一辈子,把我们三个弟兄拉扯大。父亲独自在戈壁滩玉门油田打井,一、两年才能回家一趟。那时候家里生活比较拮据,为了维持家里的生活,“狠心”母亲便将我和弟弟送到了外婆家,那时候,只有我和弟弟和外公外婆相依为命。曾记得外公在去世的当天天清晨,躺在病床上还叮嘱我要奋发图强,堂堂正正做人,端端正正做事,以后做一名像你父亲那样的石油员工。
我记得一句老话说的好,“当家才是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虽然油田发展遇到了瓶颈,但总比我儿时的生活好了多少倍,我如今早已成为一名父亲,有了固定的工作,可我仍然感到养家不易。外公、外婆就在那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把我们弟兄三个一步一步拉扯成人,现在回想起来都感到心酸不已。
有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孝而亲不在”。 屈指算来,外公、外婆已经离世很多年了,如今我早已经成家立业,全年老小喜乐融融。然而在老人在世时,我没有尽到自己的孝道,他们去世后我也没有给他们扫墓,上坟、祭奠,外婆,我真是个不孝之子啊!
多少次在梦里,我看见外公、外婆依然那么健康、勤劳、坚强。每次梦醒时分,我都含着泪水告诉自己,外公、外婆都还活着,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活在那无忧无虑的天堂。
我知道你们不愿离我们而去,更知道你们在天堂还在思念着远方的我们。曾记得在外婆临走时的一天,天空飘着淋漓小雨,当我下班后来到家后,却得知外婆生病的消息,于是,我急冲冲从中原油田赶回鲁西南老家,当我冒着小雨来到外婆家时,却看到外婆家门口站着很多人,我顿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一把推开人群,走近一看,眼前的一切让我无法相信:外婆脸色苍白地躺在输着氧气的病床上。“姥姥,我来了,我背您去医院。”“不用了,没用了,让你姥姥看你一眼吧。”母亲说完就跪倒在床边嚎啕大哭起来。等了一会,坐在床边的外公这时却出奇的冷静,他将我母亲拉起来,然后起身颤巍巍地给外婆递上了一杯温水,不料却被气若游丝外婆打翻了,她嘴里不停地说:“喝了……也不管用了,我想见……小华,他在哪里啊?”(注明:小华为笔者的小名)听到外婆那不绝如缕的声音,我急忙上去抓住外婆的双手,想在她那冰冷的手上增添温暖。外婆看着我时露出一丝笑容,不大一会儿就微笑着闭上了双眼。看到那一刻,我内心已经崩溃了,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抓紧外婆的双手:姥姥,我来晚了,外甥对不起您。我用力地推着外婆并大声哭喊着:姥姥,姥姥……”最终被泪如泉涌的母亲拉开了。
就这样,刚满80岁的外婆默默地走了,她走的是那么地急促,留下来是给我无尽的哀思和永久的怀念。外婆的离开让我无法报答和尽孝心了,我曾经计划着带外婆、外公来一趟油田,曾经计划在油田买个大房子,让外婆和我住在一起,曾经计划有钱了请个保姆好好伺候她……现在,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没有用了。我再也无法听到外婆那深远的教诲。
在外婆走后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在猜想外婆在离开人世间的所思所想,我想支撑着外婆活下去的力量不就是她对外甥的牵挂吗?老人在最后说的话不就是对我的想念吗?外婆,你可曾记得我们俩曾说过的话?您曾经多次对我母亲说:有一天我不行了,希望自己的外甥不要在自己身边,她所担心自己的外甥看到自己冰冷的身体时而泪如雨下,要不外婆会走不安然的。我知道您这样匆匆而别是万不得已的,也是不能瞑目的。外婆您可知道,在您走后的没有一个月时间里,孤独无奈的外公也撒手人寰。老天啊!我曾千百次地叩问苍天 怎么给我如此悲惨的命运,在没有两个月时间里,曾拉扯我长大的外婆、外公双双离我而去,我实在想不到生命竟然如此脆弱,内心无法承受对我的双重打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细雨也变得如此的懂事和忧伤。这飘飞的细雨,传达着我对外公、外婆的思念之情,在向天堂的他们传递着无限的哀思、思念。 目前参与的老师:赵明军、侯秀峰、白银宝、尹春鹤、玲子、胡云峰、张修东、屈联西、王进国、张君、董树合、吴洋、李红兵、关振学、李玲霞、王伟灿、杨玉清、李晓波、李新宇、王新平、李唐明、申红先、吴春卿、董军、曹吉祥、迎客松、何爱平、倪晓红、孙建国、浮山神、王来青、何红喜、初卫平……
发重了
清明寄哀思作者:李翠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转眼又到了清明节,家乡的春雨已经凄凄沥沥下个不停,格外的清冷,作为游子,深感归家的路是那样漫长。
亲爱的妈妈走了快五年,敬爱的家公走了快十二年。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特别想念他们两位老人家!今年却多了一个我哀思的亲人,我那可怜的三哥!
每年的清明节,看每天中午的新闻,读每位英烈的家书,触及心灵,震撼灵魂,总是忍不住泪流满面。
古往今来,多少为国捐躯的将士;多少舍己救人的英雄等等;作为普通人的我,总是为这些英魂们备一杯薄酒,点一柱清香,祭祀我所敬佩而感动的在天之灵。
缅怀先烈,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敬仰!
缅怀亲人,是我们对亲情的无限留念!
爹爹(家公),妈妈、三哥、我不能亲自去你们安息的地方祭祀,就在遥远的南方对着北方遥拜,你们肯定一样能感受到。
几回回梦里与你们相聚。苏轼的明月夜,短松冈,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道出了我此刻思念已故亲人的悲凄心情。
小时候看着大人们带领男孩子清明祭祖,每到一座坟前,就让他们记住是哪个哪个祖先的坟墓。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白纸裁成的一条条纸幡,挂在坟头的小树枝和杂草上,再燃一挂鞭炮。
我们那里没有祖坟山,这里一座那里一座的,要几天才跑得完。
带男孩子清明祭祖,主要是让他们记住,自家的祖坟在哪里。历历代代的都要祭祀!小时候不带他们认,长大了就不知道。不知道祖坟的人就会闹出笑话。
就如我们组里一刘姓人家,清明祭奠的时候,有一个祖先的坟只记得大体位置了,紧紧挨着的三座坟,不能确认是哪座。
一行人中有一位稍微年长的会卜卦,平时给人看看风水,算算命什么的。摸摸袋子,阴阳卦没带在身上。急中生智,连忙脱下自己的一双解放鞋朝天上一丢。他规定是神卦第一座坟是他家的;是阳卦第二座坟是他家的;是阴卦第三座坟是他家的。
你想想,不立碑多麻烦啊!搞不好还认错祖先。
以前的坟很少立墓碑,位置都记在后人心里。近十多年来,家家姓姓都开始立碑修墓。没钱的随便立个碑,以便日后祭祀的时候容易找到。有钱的人花几万甚至十几万修墓立碑,把百年之后的美好生活寄托在豪华的墓地里。
我们女孩子也想跟着他们去清明祭,每次都被拒绝。有一次我觉得受了很大的委屈,问父亲为什么不要我们女孩子清明祭,父亲没有吭声。
再大一点,我终于知道了原因。
在我们家乡,人们一直以为后代人的人丁兴旺当官发财,都是已故的祖先埋的风水宝地好!是他们在冥冥中保佑着子孙后代!
女孩子终归是要出嫁的,嫁人后随了外家的姓,如果清明祭祖,会发旺外家。就是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哪怕我清明节在家,也不能亲自去妈妈的坟头祭祀。
如果想妈妈了,可以平时空手去看看,仅看看而已,因为还有好多不成文的规矩。
前年春节回家,回娘家看望老父亲,一大家人在大哥家里吃午饭。吃饭时,我没有忘记还有我妈妈,叫他们多拿一双碗筷,让妈妈的灵魂也和我们一起吃饭。
父亲见状,低声嘀咕着:"亡人不吃中午饭。"我们假装没听见,就没有撤回碗筷。
去年三月,三哥不幸离世,安葬好三哥。我提出去看看妈妈。父亲说:"正三五七九,无事不到坟山走。"意思就是说这五个月中,不能祭祀亡人。
我们姐妹说就随便看看,不祭不哭不跪拜。
妈妈和爷爷奶奶他们葬在一块儿,父亲已用花岗石修好了一个大墓地。墓地是六个人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墓碑上刻着他们的名字,还有我们这些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外孙的名字。
看着看着,我们几姐妹不禁感慨万千,深感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六个人的墓地,做好几年了,现在睡了三个,还有三个是大活人!不得不佩服父亲为自己的身后事想得周到。
家公永远的安息在他曾经生活的老屋地基旁,老屋已经拆迁倒塌,但他老人家勤劳、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精神永垂不朽!家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清明节来临也特别想念他老人家!
清明的细雨,滋润了妈妈墓地的两棵翠柏,青翠欲滴挺拔的树干,日夜守望着它的墓主人!
我的心如墓地的两棵翠柏,一直守望着,从来没有忘记过妈妈!只是清明节想妈妈时多了两行泪! 目前参与的老师:赵明军、侯秀峰、白银宝、尹春鹤、玲子、胡云峰、张修东、屈联西、王进国、张君、董树合、吴洋、李红兵、关振学、李玲霞、王伟灿、杨玉清、李晓波、李新宇、王新平、李唐明、申红先、吴春卿、董军、曹吉祥、迎客松、何爱平、倪晓红、孙建国、浮山神、王来青、何红喜、初卫平、李翠君34位老师参与。 学习各位老师的美文! 目前参与的老师:赵明军、侯秀峰、白银宝、尹春鹤、玲子、胡云峰、张修东、屈联西、王进国、张君、董树合、吴洋、李红兵、关振学、李玲霞、王伟灿、杨玉清、李晓波、李新宇、王新平、李唐明、申红先、吴春卿、董军、曹吉祥、迎客松、何爱平、倪晓红、孙建国、浮山神、王来青、何红喜、初卫平、李翠君、高安斌35位老师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