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秋 发表于 2010-7-12 11:51:31

“文心雕龙擂台赛”995期总结

      重要说明:夏老师刚刚看过本期擂台赛的总结。认为,修改的稿子全部不合格。擂主应该空缺。

老师的点评:

第一,前面对话一大堆废话谁也看不出,明明可以一句话说清楚的事情,偏要弄俩人用对话表示,这叫弄巧成拙;

第二,一个普通的小革新,没有动因,没头没脑就说6月他们如何如何,还说创新不神秘,这不是自己没话找话,自问自答吗?

第三,创新的艰辛不在开始不在最后,而在于过程,尤其是班组职工在不耽误工作不影响生产进度的情况下要搞创新,这里面有起伏、有失败、有内心的挣扎、有进退两难的取舍,可是看看你们改的稿子,创新不仅不神秘,反而成了唾手可得的容易事儿。这让人家创新者看了认同吗?这是另一种诋毁创新价值的做法。没有写出创新过程中人的价值。其实,创新成果的价值归根到底还是创新者的自身价值。而且班组的创新大多都是针对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攻克生产中的难关而不得已的行为,没事谁去创新啊?好好的工作不做,你去创新,而且不是因工作起头的,那领导不说你不务正业才怪,没准还要扣你奖金呢。所以,起因必须说清楚,过程必须说饱满,最后的结果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不说都会很清楚。其实,这怪不得人家职工,人家都有,而是我们这些人太急功近利,该省的不省,比如开头的无聊对话,该详的不详,比如创新动因、创新过程。对话,要具有新闻价值才行。



本期文字修改稿擂主是:由高矿改为空缺,摄影修改稿擂主空缺。以下为本期点评。

一、文字稿点评
   
      本期擂台赛的稿件,在截稿之前发上来的有效修改稿共有8篇。在截止后,又有2篇发上来,不做点评和评比。

(一)、关于原稿件的标题

    原稿件的标题是“创新,让我们名利双收”。这个标题本身没有问题,现在企业就是要引导班组职工追名逐利,班组职工通过创新成名成家,拿到高奖励高奖金,这是对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我们所说的名,是成名成家,是追求工人发明家、创新能手之类的名。而不是虚名、浮名,更不是沽名钓誉。利,过去是不敢说的,但是今天我们就要仰起头大大方方地说,通过创新,让我们拿到创新奖、专利奖等,这正是我们追求的,因为这个利,体现的是我们职工在创新中的价值,体现出周围人对工人创新的肯定和支持,我们就是要追求。之所以没用,觉得这个标题不新颖,过去媒体曾出现过这类标题。与其用这类标题,倒不如实实在在地说创新让职工得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

(二)、关于原稿件导语部分

    导语需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新闻必须在导语中突出事件的结果,抓住核心事实来写,要充分考虑读者,选择的角度要重点突出,有一定的信息量。要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创新,让我们名利双收”这篇稿件的导语属于叙述式的。本人认为,只要写出最重要、最新鲜、最生动的事实就可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导语要写得短些,再短些。能用20个字表达清楚,就决不要用21个字。能用一段表述,就绝不用两段。该导语没能很好地起到相应的作用。所以,这里我个人的意见:要么重新提炼,要么删去。下面,我给老师们增加一些关于导语部分的写作知识。

    导语的写法有许多:一般可分为硬式导语、软式导语和复合式导语。

    所谓“硬式导”,是指那些“六要素”导语、归纳式导语等比较规范直观的导语,它常被用在动态消息,政策性强、内容单一的短消息以及突发事件等新闻当中。硬式导语曾被前人奉为新闻导语写作的典范,然而由于它的局限性,容易使文章听来呆板、苍白,陷入“千篇一律”的格式里,因此,软式导语也就应运而生了。

    所谓“软式导语”,其实是与硬式导语相对而言的,由于它形式多样、写作手法灵活而被新闻工作者广泛使用。   软式导语常以描写式、反问式、仿写式、悬念式、隐喻式、引语式、背景式等表现形式出现,其中以描写、抒情、说明手法最为常见。描写型的软式导语多用一些散文的笔法,导语的结构松散,构思巧妙,或以写景、或以写人、或以一个故事为开头,它不是对全部新闻事实的概括,而是找出富于吸引力的一点,将读者注意力集中,用几个轻松的段落组织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开头。软式导语与硬式导语比较而言,硬式导语开门见山,而软式导语则更加含蓄,表达方式更为曲折委婉,多用藏头露尾的方式。

    所谓“复合式导语”,就是将硬式导语的准确性、客观性、快捷性与软式导语的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感人性等特点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导语。

常用的导语有四种:

1、叙述式    用叙述的方法,开门见山地写出最重要、最新鲜、最生动的事实作导语。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写法。
2、提问式    先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再写出主要事实。多用于抓问题、谈经验的新闻。
3、描述式    对新闻事实所处的特征的空间、时间以及某个细节加以简要描述,形成一个“活镜头”,再引出主要事实。多用于特写式新闻。
4、引语式    引用文件、报告或人物谈话的部分内容,把最重要的意思加以突出。多用于谈话报道或某些公报式新闻。
在四种写法中,叙述式较易掌握,因此,用得最多。

写好导语,要注意几个问题

1、不能把很多的单位名称、专门术语、人物、头衔写进导语;
2、不要把导语写成全篇事实目录,导语只写主要的、又能引出全文的事实。
3、导语要少写细节和附属事实,确实需要细节,但只能用一个细节,而且要有典型性。
4、导语不要要求新闻五要素俱全,有时只写两三个要素就可以,其他要素可在后文交代。
5、导语里不要堆满数字,数字太多,新闻一开头给人以枯燥感,导语也被拉长了。

(三)、关于原稿件内容部分

    稿件的最大缺点:第一个创新——“第一次率先创新出使用270米耙渣机长绳提矸技术,大大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率先使用某项技术,能算是创新吗?第二个创新——“发现原来的二次成巷既费时又费力,材料消耗也大,工程质量也难以控制,于是提出了新的一次成巷技术,加强了工作面轨道质量标准,使之与大巷配套,减少了重复推车等不必要的繁琐的程序……”这里说的“于是提出了新的一次成巷技术”是该班组的创新成果吗?如果是,那创新的过程是什么?用夏老师的话说就是“有创新动因(因何要改造)、缺少创新过程(怎么改造成功的),只有效果和和功能,这是新闻稿还是广告稿?”第三个创新——“提出了中深孔爆破,通过采用2.5米长钎子配合深浅眼结合的方式,由以前的眼深1.8米增加到2.5米经过一个月的试行……”这个创新的创新动因写得不够明确,创新过程和结果写得比较详细。

    另外,原稿件的内容采用了大量的对话,对话是为了增加现场感和新闻感,突出人物的鲜活形象。一般多采用口语式。该稿件在这方面做得还有欠缺。

    其次是作者写稿后,没有认真修改。比如“由原来的2000块左右增加到现在的4000多块”——是年收入、月收入,还是日收入?“由于创新提高了工效,提高了工效”——显然是重复了。

(四)、关于参与活动的老师修改的稿件

    由于原稿本身的缺失的内容,修改的老师无法在修稿时添加,因此这部分内容不在点评之例。

1、王小天老师修改的稿件:
看出了原稿导语的症结所在,但是没有痛下杀手的决心。保留了比较重要的部分。内容部分也做了瘦身。“班组技术创新,真可谓名至实归。”这结尾之句,有些不搭。过度不好。

2、翟志强老师修改的稿件:
导语部分省略掉了,这样的处理完全可以。标题改成了“创新,让我们一举多得”,这个标题我个人认为,相比较之下还好些。介理同样没有新意。在内容上,强子老师把前两个创新合并在一个段落里,我个人认为,也比较合理,因为这两个创新都是没有创新过程的,可以简单带过。第三个创新另起一段来写,因为有创新的过程,可以稍详一些介绍。得毕竟原作者在这里写得就不是很细,所以修改的人无法再增加更多星罗棋布。强子老师的稿件,过度自然。

3、张莉菲老师修改的稿件:
导语部分修改得相对比较合理。能抓住重点。标题也稍作修改,效果不理想。张老师把创新的起因归在一起来介绍,本人认为比较合适。结尾部分的处理,也恰到好处。

4、王婧老师修改的稿件:
王老师的说明比较细。给看修改稿带来了方便。“创新,让他们一箭双雕”的标题稍有改动,但效果不佳。王老师的导语部分对稿件的内容显然是有了个提升的效果。与原文的导语虽然表面看没有太多的差距,而本人认为,效果却有所不同。一个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一个站在了相对局限的位置。而稿件的结构,王老师做了些调整。将新近发生的放在了最上面。对2009年的两个创新成果放在了后面,且合并一起来介绍。这样做是比较正确的。结尾部分的处理也比较合适。

5、崔伟老师修改的稿件:
崔老师的改稿说明很好。而崔老师将“第一个创新成果”删除了,本人觉得处理比较得当。原因在上面对原稿件的缺点处有分析。第二和第三个创新成果按顺序进行介绍的。而这两个创新成果一个是通过当事人的“口”直接“说出来”,另一个是通过作者的“口”而“转述”也来。人物的对话部分,更具鲜活性。稍有欠妥的地方是结尾部分采用了“了解式”。

6、高矿老师修改的稿件:
    老师的修改说明简明扼要。恰到好处。崔老师修改后的稿件,标题改成了“创新,不再是神秘的事情”,这个标题和导语结合的相当紧密。而且,标题和导语都能起到“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作用。为什么“提到创新,许多一线职工不免联想到高科技,认为创新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而他们不但不认为是神秘的,而且还能用行动让创新不再神秘?令读老师有读下去的愿望。
    而稿件的结构,高老师和王婧老师一样,做了些调整。将新近发生的放在了最上面。对2009年的两个创新成果放在了后面,且合并一起来介绍。把新闻发生的最近时间放在前面的处理是对的。而把2009年的成果简单介绍的处理也很好。详略得当。结尾部分的处理也比较合适。与导语、标题相呼应。

7、游震宇老师修改的稿件:
    最大的缺点是“据悉”、“据了解”之类的问题仍然出现。而完全取消了对话式的修改没有了鲜活性,没有了现场感。更没有了创新的过程。

8、杨建老师修改的稿件:
    非常感谢杨建老师的参与!他一连改了三个稿子!因为我们文字稿的参赛作品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就这一篇给予点评。杨老师的改法与游老师相近,都是把对话改成了作者的描述。不重复点评。不同的是,杨老师把第一个创新成果略去没有介绍,新闻发生的时间交待得比较准确。

    终上所述。如果考虑到主题的提升,王婧老师的稿子处理得比较好;如果考虑到对第一个创新成果的质疑王婧老师没做处理,那么高矿老师的稿子处理就比较好。所以,文字稿本期的擂主是:高矿老师!

    在总结完之后,向良忠老师和屈联西老师又把他们修改的稿子交了上来。很是感动。我相信,以上各位老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原稿件进行的认真修改,稿件的原作者也会被深深感动。更相信,这些参与修改的老师们,一定通过修改过程,各自有所收获。


浅秋 发表于 2010-7-12 11:53:33

二、摄影稿点评

原稿:                新型气动阻车器受职工青睐

      年初300套新型气动阻车器的“上岗”,确保安徽淮北矿业朱庄煤矿上半年实现斜巷运输安全无事故。“新型阻车器由我们员工自行设计制造,能做到常闭阻车,过车时通过气缸带动阻车器开启,不需人员手动搬运”。7月7日,该矿井口机厂锻铆班职工肖斌谈起这个“铁家伙”如数家珍。凝结着班组职工创新意识的新阻车器结构巧妙,易操作,安全性强,拆卸维修方便,受到一线职工青睐。

夏老师对原稿的分析:这是一篇缺少新闻要素,无法修改的稿子。

1、年初300套新型气动阻车器的“上岗”,确保安徽淮北矿业朱庄煤矿上半年实现斜巷运输安全无事故——年初的东西,现在早就没有时效性了,如果想救活这个旧闻,唯一手法是看现在这些设备的使用有无具有新闻性的作用、效果。可是,这里唯一能够体现这个内容的只有一句话:即:“实现斜巷运输安全无事故”。这里便又暴露出一个问题:难道没有事故就是取决于这个设备吗?人的因素呢?还有过去没有这个设备的许多年里,都没有零事故吗?

2、7月7日,该矿井口机厂锻铆班职工肖斌谈起这个“铁家伙”如数家珍。
7月7日不是发生新闻事件的时间,而是作者造新闻的时间。

3、缺少创新的动因和过程
摄影修改稿总结:本期参赛的几篇修改稿致命性的错误是判断错误,属于盲目修改。从写法上看存在以下缺陷:
1、用正常工作当新闻由头;2、缺少创新动因和过程;3、抓住了原稿中“实现斜巷运输安全无事故”这个新闻点,却忽视了其背后隐藏的不符合逻辑的结论;4、缺少时间要素。

    改稿质量较好的是王小天老师,他的修改稿中用“在锻铆班举办的使用效果评判会上,深受员工赞赏”做由头救活了已成旧闻的新闻事件,同时他意识到了“通过这项改造实现斜巷运输安全无事故”的结论太绝对、太夸张,采用了“运输安全保障明显得以提高”这样的结论。但是他的稿子由头的新闻价值不高,文中缺少创新背景,“年初,为确保上斜巷运输安全无事故”这句话还是夸大了这项改造的效果。因此,也无法成为擂主。
这次改稿提醒我们要有正确的判断,只有在定位准确的基础上才能写出好稿。今后大家无论写稿还是改稿都要注意这点,避免判断错误、盲目跟风的现象发生。

cw101 发表于 2010-7-12 12:25:57

祝贺高矿老师。特别感谢浅秋老师花费很多心血为大家点评,确实很受益。

zlf7706 发表于 2010-7-12 13:07:43

这种创新学习方式,让我们收获更多!

wtqwtl 发表于 2010-7-12 13:16:50

感谢曲老师的点评!这种点评方式真好。

流星雨 发表于 2010-7-12 13:47:00

感觉真是不一样,还是基本功的问题。

我爱班组天地 发表于 2010-7-12 13:51:53

感谢曲老师的辛苦付出!

浅秋 发表于 2010-7-12 14:43:42

因为文字稿的点评有些太长,老师太忙,上午之前没有时间细看。中午利用休息时间才看了稿子。把本人没把握好的地方加以纠正。

对本人没有把握好而造成的误点,请老师们谅解!

gkuang2003 发表于 2010-7-12 15:13:49

通过不断的改进,我们才能真正的进步,曲老师辛苦了!

松藻电力周梅 发表于 2010-7-12 15:19:18

学习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文心雕龙擂台赛”995期总结